历史中,“函谷关”和“潼关”都是陕西的东大门,两者是同一个地方吗?-当前要闻

距离很近,但不是一个地方。


(资料图)

潼关是函谷关的替代关,函谷关因为一些原因,慢慢失去了“险关”的作用,代替的潼关才出现了。

函谷关为何会失去“险关”的作用?

潼关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函谷关的前世今生:有三座函谷关

古代所说的“关”,大多有着“关卡”的作用,能起到御敌于“关”之外,也能起到管理民众的作用,一般设在交通要道和险要之处修建。

形象地说,这理想的“关”,应该就像一道水闸,水闸放不放全在守城官兵身上。

陕西有个“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在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有着四道雄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

但是,潼关出现之前,东边的雄关是函谷关。而这函谷关的历史,真的是丰富多彩。

(1)第一座函谷关:秦关

第一座函谷关,说是秦关,其实,整个西周、东周,都是这个函谷关,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东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秦关设置,它设置在“稠桑原”中间一道天然裂缝的东端,这条裂缝就是传说中的函谷道,长约7.5公里,最窄处只能通行一辆马车。

而这个“稠桑原”,四周大多数地方都很陡峭,顶上倒很平坦,海拔很高,原上树林密布,这些特点,对于秦朝以前的注重“车军”的军队来说,翻越和穿行难度极大。

秦函谷关的前面是弘农河,当时的水流量不小。稠桑原北边靠近黄河的地方,也直接形成了绝岭峭壁。

秦国当时的风险相对较低,想进攻了,打开函谷关东出就可以,想要养精蓄锐了,只要关闭函谷关,就可以防止东来之敌进攻关中平原。

一句话,如果要从洛阳方向过来,要到关中的长安,函谷关几乎是必经之路,如果守住函谷关,真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当然,如果不怕路途远,大范围转移绕行,从南边的武关,也可以进入关中地区,可是,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物力就不是一点两点。

不过,刘邦攻打秦朝时,知道函谷关难以通过,因此,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往南进入南阳郡,然后再往北通过武关进入了关中地区。

攻破武关要比函谷关容易太多,关键是,刘邦的军队行动迅速,而且出其不意,才进入了关中地区。

这么一个重要的函谷关,到汉武帝时候,竟然给废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2)第二座函谷关:汉关

汉武帝时期,秦函谷关废了,建立了新的函谷关,这就是汉函谷关。

这个汉函谷关,在河南洛阳新安县,距离洛阳只有四十多公里,但这个汉函谷关距离秦函谷关却有150公里左右。

这个汉关,防御性能大大降低,因为可以轻松绕过去。

那为什么要建立汉关呢?

流传最广的原因,就是灵宝市志记载的,当时汉朝都城在关中地区的长安,人人都以属于关中人为荣。将军杨仆家乡是新安,为此,常被人说成是关外人。这种体验感太差了,因此,杨将军先申请,经过汉武帝同意后,自己出资建立了汉关。

因为有了汉关,公元前114年后,杨将军就成了关中人了。这在当时很牛了。

但这应该是表面原因,破晓君认为,从汉武帝的角度看过来,都是统一的国家了,再设置秦关这样的关卡,完全没有了意义,何况,老函谷关地形复杂,离城市较远,各种不方便。就像,你会在自己院子里再设置一个大铁门吗?一般不会。

当时,主要的敌人在北方,而不是在东方。因此,汉函谷关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反倒是北面的萧关,更加重要。

(3)第三座函谷关:魏关

凡是大乱,函关谷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国时候,曹操在据秦关以北5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函谷关,这就是魏关。

为什么要在这建立?

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稠桑原北边靠近黄河的地方,黄河不断内切,河道裸露出更多的河滩,如此一来,风险较大的函谷道,没人走了,人们过了弘农河,从黄河河滩可以往南走,而且,稠桑原,因为林木的砍伐,也容易行走了。

此时,魏关的建立,防御意义远大于汉关。

有人会说,曹操不是建都许昌吗,魏关的防御意义在哪里?防的就是有敌从东边来。

以上就是三座函谷关的来历。

既然有了函谷关,为何还要有潼关?

2、潼关为何要设置?潼关前后有几个?

潼关,也有三个,分别是汉朝潼关,隋朝潼关,唐朝潼关。

(1)第一座潼关:曹操所建

前文说了,第三个函谷关“魏关”是曹操所建,那时,曹操羽翼丰满,打败了马超等关中联军。

而这第一座潼关“汉潼关”,比第三座函谷关建立更早,是在公元196年所建,发起人还是曹操。

建这座潼关的时候,秦函谷关已经废弃多年了,河南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也基本没用了,因为能被轻松绕过。

因此,根据形势,曹操建立了第一座潼关,这是曹操预防关西动乱所建。

这个汉潼关前面,有三处险要之地。

一是“黄巷坂”,紧靠山体,右侧就是绝壁黄河。

二是“五里暗门”,是上右边的“原”,必须要经过的一段窄沟。必须要经过这窄沟吗?这是最近的道,因为,前方是黄河绝壁,道路没有了。

三是“三十米斜坡”,这是汉潼关之后的一段重要通道,也是易守难攻。下去之后,就是“禁沟”了。

总而言之,汉潼关的建立,很有意义,不像汉函谷关那样,没啥深层次的意义。

曹操派人建立了第一座潼关后,过了十七八年,才建立了魏函谷关。

如此,峡谷内就有了两座关,一座是汉潼关,一座是魏函谷关,两关距离60多公里,这就有点像双保险。

不得不说,曹操这两次操作没问题,要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汉函谷关有意义多了。

曹操心中,就是树立了假想敌,营造了一种情况,一旦受到西边来的敌人的侵扰,那就守紧关口。

相对来说,汉潼关的重要性,要高于魏函谷关,因为,魏函谷关可过可不过,如果努力一下,也能绕过。

但是,汉潼关,成了关中和关东之间重要的关口了。

即使这样,后人还是另外建立了两座潼关。

(2)第二座潼关:隋潼关

我们再顺着峡谷走一走。

过了黄巷坂后,如果不上“原”,那就可以不经过汉潼关,而是左拐顺着峡谷前行,找新的可以上原的路。

经过很多年的雨水冲刷,到隋朝时,汉潼关以南4公里处的原上,冲刷出了一个新的道路,通过这个新的道路,可以上到原上。于是,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的潼关,这就是“隋潼关”。

可以这样说,隋潼关就是汉潼关的有力补充,甚至,隋潼关成了最主要的关了。

准确一点说,隋朝时期,其实是有两座潼关的,一南一北,形成夹击,这让隋朝的安全性提高了不少。

既然已经如此,为何还要建立第三座潼关呢?

因为,前两座潼关不能用了。

(3)第三座潼关:唐朝潼关

唐朝建立潼关也挺无奈,因为前两座潼关不能用了,为什么呢?

因为黄河不断内切,靠近汉潼关这一侧的河滩显露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算不过汉潼关、隋潼关,也能走河滩进入关中大地。

于是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691年,建立了新的潼关,地址就在渭河、黄河南岸。后来,又建立了十二连城,就此,潼关、十二连城、禁沟,形成了绝佳的防御,虽百万之众,也难以轻易过了潼关。

不过,后来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潼关“关中东大门”的作用也慢慢降低了,大炮、飞机,甚至导弹,哪里能轻松挡住呢?

现在的潼关、十二连城的烽火台、禁沟都成了旅游的一部分。

回到开头,肯定地说,潼关和函谷关,真不是一个地方,只有陕西以外的朋友们才会有错觉,感觉函谷关和潼关都是一样的,都是关中的东大门,实际上,函谷关过去有三座,潼关过去也有三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潼关是函谷关的替代者。

关键词: 十二连城 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