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安4家“刷屏小馆”,带朋友去超级有面儿

疫情之下,

餐饮业的状态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只要堂食一恢复,


(相关资料图)

这四个小馆就立刻有了烟火气儿,

而与之相邻的店面,却依然门可罗雀……

这种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

现代设计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一座成功的“目的地”,都存在某种“设计效应”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化学反应,能成为“网红”,并非偶然。

小馆位于西安,名为越美,主打“越南粉”,店面都不大,或是临街小店或身居商业综合体内,小编采访了小馆的设计师,东木设计创始人陈维思,从他的讲述中,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些“刷屏密码”。

以下是对设计师陈维思的采访整理,第一人称叙述

越美能成为顾客的“目的地消费”,我感到很宽慰,越美四个店四个模样,“餐与饮”的结合与“越南风情”是贯穿四店的主线。

“Pho”是越南语“粉”的意思,中文“粉”的发音和拉丁文形态的结合,正是越南文化东西融合的一个体现,所以对文化的深度挖掘是我设计的一个重点。

食材都是平等的,同一种食材,可以是宴席上的“压轴”,也可以是路边摊的“常客”,关键是设计师要参透与食材相适宜的环境要素,并有能力把它们提炼、转译和编织在一起。

设计创意及过程

1、

越美·高新店:

在幽静的街,同顾客“优雅交往”

店面位于一个红酒超市内,最初是因为老板觉得面积太大,不能充分利用,需要引进一个餐饮品牌,与红酒“搭班”,但洽谈了好几家都不满意,当有一天问我,搭配“越南粉”,是否可行?

作为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越南虽是中国“邻居”,但却拥有欧洲文化的烙印,所以作为舶来品的红酒和“越南粉”拥有可以共处的相似点,“可行”是我的第一个判断,品尝之后,很是地道,由此设计开始。

店面之前的模样

超市位于高新一路上,没有商业街的喧闹,在道路两侧树木的装点下,整条街道更像生活区,对应街区的特点,餐厅的调性被我们定义为“主动的优雅”。

外观立面用中空玻璃替换原来的单层玻璃,凸显出现代感和力量感;建筑基座换掉原本的大理石,用水泥粘合石膏加玻璃纤维做的“文化石”,再配合花坛、草坪,改造后的新形象就既具有秩序感又富有自然态。

正门由面向街道改成“侧身而立”,百叶挑檐安装于窗户之上,为餐厅增添“低调含蓄”之韵;原本花坛的位置伸出一个平面,外摆椅子,又让餐厅呈现出“对外交往”之姿。

室内是“红与绿”的奔放,回应越南的“色彩文化”,也试图用“虾红色”勾起人的食欲。靠窗的每一张桌子,摆放着由不同颜色的玻璃拼接起来的“法式台灯”。

夜晚于幽静的街,朦胧而多彩的影影绰绰就是最好的引流,不仅慕名来吃饭的顾客多了,连红酒超市的营业时间也一再延后,直至和餐厅同步。

2、

越美·中大店:

店面再小也要造出自己的氛围

这个店位于中大国际复古街,面积不足20平米,在品牌云集的商业综合体里,它是一个铺面,我想到了越南的“路边摊”。

越南街景

蓝与黄的“移植”让小店如临海边……几乎所有去过越南的人,都忘不了彩色的房子、奔涌的摩托车和湄公河岸边的风……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即使你从没有去过,脑海中关于越南最独特的“图式印象”已经形成了。

我们摄取了“色彩”、“摩托车”等元素,组成了一帧富含越南风情的图景,不过,店面周边都是有腔调、有颜值的品牌,比越美宽敞的店又比比皆是,所以,在一个随机的、短暂的时间内,让客人在琳琅满目中做出确定的选择,仅靠这个图景是不够的。

乘坐地铁时,你会发现,在起始站,面对空空的长椅,没有人会坐在孤独的中央,所有人都选择坐在有扶柱和玻璃的“角落”,为什么?因为有安全感。

这种天然的需求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要打猎,同时也是“猎物”,所以不能置身于空旷的环境之中,背后靠山、靠树才能捕猎,久而久之,这种本能就刻在人类的基因里。

对应到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区域、边界,即使一个小店,也必须寻找到自己的“氛围”。

空间关系推演图

基于此,在店面正对的空间,我们搭起一个“帐篷”,有靠、有檐,与对面的“海风画面”相互呼应,路过的顾客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场域”内产生打量、周旋,乃至落座……

越美·中大店平面图

出餐口位于店面的核心,客人一眼看到的永远是“热气腾腾”,而回餐口设计在餐厅面对公共廊道的那一侧,开一扇小窗,客人看不到残羹剩汤被当着面搬来运去……

3、

越美·蓝海风店:

追溯文化根源 让高雅渗透在细节中

第三家店位于蓝海风中心,身处集高端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于一体、白领云集的地方,越美应该具备什么特色?破题的办法还是要从历史和文化中去深挖。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珠宝、插画及家具设计

在法国殖民越南时期,国内正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掀起了“新艺术运动”,建筑师们主张建筑要忠实于材料和建造方法,繁冗和折中应从设计中剔除;

与此同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原创于欧洲的花砖、壁纸、壁布开始批量生产,并从西方来到东方……

“殖民文化”听起来不爽,但其实是用不文明的方式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整个餐厅的欧风回应的正是这一段时期。

由于二楼是设备层,有些许噪音,所以用钢架吊顶,用石膏板塑形做出木架的弧度,最后用布粘连;同时安装吊扇,保证室内外空气流通。

顶面的“凹进”配合木架的弧度,增加了向上的延伸感,令人联想起欧洲教堂的穹顶,其实,设计的初衷就是过滤噪音。

考虑到白领们经常带客户吃饭,不需要过于正式,又不能太随意,所以设计一个包间,以吻合写字楼的内在需求。

细节方面,临窗坐下来的位置加一层白色纱帘。

与高新店的幽静不同,蓝海风店位于喧嚷的综合体内,“于闹中取静”是客观环境要求的“空间情绪”,加一道由蕾丝幻化而来的帘子,让客人更安宁的同时,也是另一种“引流”。

4、

越美·茑屋店:

用工业风打造适合年轻人的场域

店面处于迈科中心的一层,虽拥有独立空间,但身居背街,周遭的商业环境又在形成中,如何化不利为有利?首先进行的还是商业调研。

酒被我们提升到了更显著的位置,用“酒吧+粉”的形式填补附近商业形态的空白,锁定年轻人的目标客群,同时也符合迈科中心的创新气质。

室内调性的灵感源于越南战争,缘起于欧洲的工业风,在20世纪的美国被发扬光大……

于是,水龙头管道被我们从建材市场回收来,变成了桌子腿和酒柜支撑,管道之间不用焊接,完全依靠钮丝之间的拧和,让空间质感又丝滑。

悬于餐桌上方的“竹节灯”出自我们原创,灯被金属网包裹,让光散发于各个角度,外面套一层磨砂罩,再将光线虚化、朦胧……

接顶的暗调酒柜与室外的闪烁霓虹彼此呼应,所有光源采用智能化控制,可调节明暗。

外摆,配高桌椅,让年轻人尽量站起来,自由交流,还能抽烟……

门头用竹蓬做“屋檐”,希望用“工业风+越南在地元素”的搭配形成客人的记忆点:下了班,想约几个朋友,就去越美,那里有酒、有餐、有故事……

设计余思

对越美的设计还在进行中,最近正打算对曲江店进行改造,这是越美的第一家店,七年了,需要翻新,考察完现场,感觉要“修旧如旧”。

设计餐厅,我有一个原则,老板一定要懂吃。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涌入了很多越南难民,后来就有一些人就以卖越南粉为生,所以我第一次品尝越美的粉后,就觉得很地道,不过汤汁还不够浓郁,建议老板买安格斯牛去炖,结果被采纳了,效果不错。

餐厅经营者对餐饮行业的情怀,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如果甲方只是单纯将其视为一门生意,对于设计又有什么意义?

四年的打磨,让越美“一个店面,一个模样”,每一次设计,都要完成商业定位、与建筑环境的嵌合,历史文化的挖掘、内外关系的推演、细节及尺度的打磨与拿捏、施工的跟进以及无数次加班、讨论……

如果定义为成功,那是上述工作综合化成的结果,很难有一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看到很多设计,颜值很高,但好看未必好用,好看也未必适宜;还看到一些设计,图像很美,但总觉得在哪里见过,简单地照搬就是无源的水,不会有生命力的。

对越美的持续完善,一直在进行中,一旦各种念头冒出来,我就会转化成建议传递给甲方,当意见被充分尊重,变成现实的那一刻,作为设计师,感觉是最好的。

我很高兴能设计越美,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更高兴看到很多人来到越美,在美食面前释放善意、互诉衷肠……

设计本身没有“密码”,有时需要“控制”,有时就是一种感知,有时候就是生活的积累……如果一定要总结,归根结底还是态度,一个认真做事的态度。

陈维思于2022年11月15日

关键词: 新艺术运动 安格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