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到2025年家电出口量要达到2000万台 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
到2025年,培育形成2000亿级的智能家电(家居)产业集群;家电出口量要达到2000万台,出口额要达到25亿美元……记者昨日从市经信局获悉,《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现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未来我市将以打造世界级家电制造业集群为方向,努力尽快将合肥建成“中国家电之都”“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从而实现家电制造大市向家电制造强市的转变。
积极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全市家电产业规上企业合计90余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纳税逾30亿元,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是全市率先突破千亿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即便如此,近两年合肥家电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不少企业产量减少,效益下滑,主要原因一是市场容量已触及天花板,竞争加剧。二是企业生产节奏由总部安排,有订单被安排到外地基地生产的苗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面对危机,合肥家电的突破口在哪里?长三角一体化为产业转移承接潮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根据征求意见稿,我市将继续优化产业转移环境,继续积极承接家电产业转移,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继续积极承接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厨卫电器、美健个护类家电产品的研发、制造、集散。尤其是浙江的厨卫电器,汇聚了苏泊尔、老板电器、方太厨具、爱仕达电器等众多厨卫电器品牌,我市应以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政策,吸引他们到我市建立生产基地,并引领我市厨卫板块的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在积极发展的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全省其他城市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协同发展,共同融入长三角。
率先实施新版技术路线图
针对我市大部分制造基地缺少研发队伍,开发产品完全依赖于总部安排的实际情况,我市建议合肥美的集团、合肥海尔集团、合肥格力在建制上完善功能,特别是研发功能和市场拓展功能,真正成为我市的家电头部企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及应用示范研究,开展智能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家电产品上的集成应用研发。
未来,我市将率先实施新版技术路线图,对产品重新进行模块化设计,提高各项性能指标标准,应用5G、智能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过程中,推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机器人制造,同时实行绿色制造,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到2025年,关键模块的生产、组装、配送、检测等工序实现高效自动化并向数字化转型,人均效率比“十三五”期间提升20%,平台化和模块化提升20%,零部件种类下降3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20%,不良品率降低20%。
加快智能家电产品产业化步伐
“近年来,在开发智能家电方面,我们走在了全国最前列,已经认证了近200个品种的智能家电产品。但是,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为数不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征求意见稿明确,未来我市将加快智能家电产品产业化步伐。首先要聚焦芯片、集成电路、语音、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产业链,“目前,深圳的仙湖半导体技术公司已经入驻合肥,本地的西玛科电子、英唐电子、航嘉电子、科大讯飞等要进行深度研究,加快智能家电产业化进程。”该负责人说,家电主机企业要大力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合肥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能力、电商营销能力建设,增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
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把以荣事达电子电器、西玛科电子、惠而浦、荣电、华米等为代表的美健个护等小家电品牌打造成国内知名小家电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美健个护小家电产业基地,每个品牌要达到100亿元销售规模。
向世界级家电制造业集群迈进
合肥是国内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未来,我市将积极创造各项条件,大规模引进家电产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引进家电核心部件,上游供应链产品(如钢材、塑料、电子器件、芯片及控制器等),推动“龙头+配套”齐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以打造世界级家电制造业集群为方向,努力尽快将合肥建成“中国家电之都”“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从而实现家电制造大市向家电制造强市的转变。
同时,不仅要使“家电之都”成为“规模之都”,我市还将打造家电行业的“技术之都”。努力集聚5G、人工智能、工业设计等方面人才,积极与“中国声谷”的语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结成技术联盟;突破个性化设计、产品定制化的瓶颈,率先将智能家电大规模推向市场,给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作者: 赵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