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 绝大部分用于河湖补水

“你能看出这两杯水有什么区别吗?”小红门再生水厂内,技术人员王梅香举着两杯水问。

外观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气味。“没区别。”记者摇摇头。

“这杯是我们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另外那杯是我刚接的自来水。”王梅香自豪地说。

每天,有5万立方米这样的高品质再生水,从小红门再生水厂出发,最终流入永定河,为北京的“母亲河”进行生态补水。

目前,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三成,使用总量全国第一。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

众所周知,北京缺水。

“十几年来,地下水位均每年下降1米左右,而每下降1米,储量就会减少5亿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廖安回忆,在江水进京之前,北京地下水位形势严峻。从2014年12月27日江水正式进京到今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64.59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本地城市水源压力。

绝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2013年到2019年,北京市政府连续印发三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压茬推进,快速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共67座,污水处理能力679.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95%,所有新建再生水厂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计划到2022年,北京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7%以上,其中中心城区达99.7%。

再生水的处理技术也日臻完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化学品对芯片进行处理,再通过超纯水对刻蚀后的芯片进行冲洗,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该公司建设废水过滤回收系统,节省了大量水资源。年来,该公司尝试利用小红门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通过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进的“CMF-RO”双膜技术,将再生水进一步净化处理为纯水,作为芯片生产中所需的水源,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绝大部分用于河湖补水

曾经,城南的凉水河和城北的清河是两条“臭名昭著”的河道,过往路人躲着走,周边市民不敢开窗。经过多年治理,大量污水被净化成为高品质再生水,重新流回凉水河、清河、永定河这样的河道,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并让这些河道的两岸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场所。

大量再生水的补给,让北京的河湖恢复了生机,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

如今,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已达到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三成,使用总量全国第一。其中再生水工业用水0.58亿立方米、环卫绿化用水0.19亿立方米、河湖补水11.07亿立方米,其余用于生活用水。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再生水用水途径已由绿化、洗车、冲厕等逐步推广到工业、河湖环境及道路浇洒等方面。去年10月,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园林绿化用水将逐步退出自来水。未来,北京市将着重在提升再生水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生态的良循环。

让再生水循环流动起来

,位于海淀区北部地区的画眉山湿地公园已现雏形,清澈的水面映着岸边的花草,搭配着远处浓淡的层层山峦,一幅优美的田园景象。今年9月份,公园将正式与市民见面。

“我5年前刚搬到这儿时,小区边上还只是条没水的沟渠。”水岸家园小区居民张先生回忆。海淀虽然水系发达,却资源较为匮乏,很多沟渠都处在干涸或水少的状态,画眉山湿地公园所在的南沙河大寨渠也是这样。

为改变这一局面,2020年,海淀区水务局启动实施“水清岸绿行动”,不仅采用再生水作为主要的河道补水水源,还打造循环补水水系,让再生水循环流动起来,既带活了干涸的支渠,又改善了河道水质。

海淀区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做法,也是北京高效利用再生水的缩影。北京“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本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不超30亿立方米,并实现零增长。“这意味着,在新水总量不增长的情况下,再生水的产出和利用量也不会有明显增长。”北京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副处长付朝臣说。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叶晓彦

关键词: 北京 再生水 河湖 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