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团队 “智斗”大自然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延庆形成了一个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场馆群,据冬奥会延庆场馆群常务副主任兼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常务副主任杨阳介绍,在延庆赛区负责冬奥会筹备工作和场馆运行的是一个场馆群团队,这是与位于北京市内的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6个冬奥会单体场馆运行团队的一个显著区别。
冬奥·揭秘
请来气象局专家小组 团队最多超过2000人
运行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
已成功举办测试赛
具体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场馆运行团队,包括场馆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再到各个技术领域的负责人以及普通工作人员,目前在延庆办公的共有55人,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不仅年富力强,而且正是工作经验与体力、精力结合最好的年龄段,为能够全力筹备、保障冬奥运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真正的运行团队赛时规模,加上技术人员、国内外裁判员、志愿者、合同商等,人员最多可超过2000人,是真正的大型冬奥场馆运行团队。
杨阳介绍,实际上他和高山滑雪中心的运行团队已经是二进现场了,因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按照计划是在冬奥会之前唯一要进行两次大型测试赛的场馆,分别是世界杯男子高山滑雪赛和世界杯女子高山滑雪赛,时间原定于2020年2月和2021年初,然而因为疫情的到来,两大测试赛都未能完成。目前的高山滑雪中心运行团队基本维持了第一次组成时的班底,而测试赛也变成了规模小一些的全国高山滑雪邀请赛以及全国残奥高山滑雪邀请赛,已经在今年2月16日至26日成功举办。
主要困难是要与大自然斗争
天气预报准确率已超80%
通过这次测试活动以及去年举办的第14届冬运会高山滑雪比赛,团队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经验,当然也看到了一些暴露的问题,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配合有关方面来进行整改。而在具体的场地设施维护、维修、保养等方面,场馆团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要与大自然作斗争这件事情上。
杨阳说:“与室内冬季项目不同,高山滑雪比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天吃饭’。延庆赛区所处地历史上并没有专门的累积天气数据资料可以作为依据,直到申冬奥成功之后,在2017年才开始做这一地区的天气数据收集工作,满打满算也还不到4年的时间。而为了做好冬奥会赛时的天气预报工作,运行团队还请来了中国气象局的一个专家小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就和高山团队抽调的工作人员一起窝在山里,克服了高寒、大风、沙尘等侵袭带来的困难,做专门的天气资料收集和测量预报工作。冬奥会赛时,中国气象局的专家人员也将汇入高山滑雪团队,作为运行团队的成员。从这段时间气象工作人员的预告来看,他们对天气变化、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经超过了80%。”
杨阳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月中下旬的这次测试活动中,几次天气的极端变化还真让他们赶上了,这也让今后为解决类似的突如其来天气变化应对积累了经验,是好事儿。
“具体来讲,就是大风、降雪、高温融雪,我们都碰到了。在全国高山滑雪邀请赛期间赶上延庆降雪,按说降雪对于普通室外冬季项目影响不大,但偏偏高山滑雪项目的赛道表面是冰状雪。为了让运动员滑行速度更快、更安全,同时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赛道造雪完成之后要浇上水,这样遇到低温后就会形成坚硬的冰状雪赛道表面。如此一来,高山滑雪项目其实是不希望在比赛进行中再有自然降雪出现的。这次降雪之后,我们团队连同此次参加测试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中能够滑雪的全部穿戴滑雪用具、携带器材上山清除积雪。那么冷的天,大家却都因为除雪工作全身冒汗。而在随后的残奥会测试活动中,又逢高温天气导致了融雪,泥泞的雪道给残奥会运动员的比赛制造了困难,我们又急忙往雪道上撒盐。总的来说,这次测试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
面临很大挑战
有信心打破先例实现奇迹
杨阳表示:“国际雪联官员曾说高山滑雪是世界上最难组织的项目,觉得难度比较高主要是因为要有大量的竞赛组织人员在赛道上进行工作。由于高山滑雪赛道表面为冰状雪,且赛道坡度达到68%以上,所以对于工作人员本身的滑行能力和工作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高山滑雪竞赛组织涉及画线员、滑行平整员、赛道维护人员、安装起终点人员等多个岗位。大家每天5点起床,7点前上赛道进行维护工作是常事儿了。这次测试活动大家就连续奋战了十几天,在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大概要连续奋战两个月左右,每天如此。所以说,高山滑雪这个竞赛组织难度是非常高的,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
最后,杨阳指出,“近年来,还从未有一届冬奥会的高山滑雪比赛是在没有举办过世界杯的情况下就直接上马的,而现在这样的事情就让我们赶上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当然会全力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有信心做好,战胜困难,打破先例,实现奇迹。”
冬奥·保障
救援直升机5分钟可达赛道 医生全是滑雪高手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保障选手的人身乃至生命安全是赛场医务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又或是现场观众、工作人员的身体出现了意外状况,也都需要场馆的医疗保障团队成员第一个站出来,为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护航。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医疗经理王立,就是医疗保障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他既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医者,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滑雪高手。
王立对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高山滑雪运动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救援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特别是竞速赛,运动员从山顶下冲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14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技术动作不到位,非常有可能发生比赛事故,对运动员造成人身伤害,这个时候,就需要赛场医疗救援团队用最快的速度参与救援,再用最快的速度将伤者转运至定点医院,让运动员得到及时的救治,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王立说,高山滑雪竞技和竞速的结束区分别建立了运动员医疗站和观众医疗站,赛时每个医疗站要配备来自北京120急救中心的两辆救护车,共计8辆救护车。每座运动员医疗站中要配备4名医生、4名护士,观众医疗站中则要配备三名医生、三名护士,每辆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还要配备三名。在高山滑雪的竞技、竞速赛道上,每隔三四百米要设立一个赛道医疗站(FOP医疗站),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2名滑雪医生以及4名巡逻队员,这是为了便于运动员一旦受伤要就近、及时进行救治。再加上救援直升机的配套机组以及医护人员等,冬奥会赛时,高山滑雪场馆的医疗团队成员可达到189人,而冬残奥会比赛时这个团队的人数还会增多,为195人。
说到直升机救援救护,王立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是高山滑雪项目与其他冬季项目救护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国际雪联的硬性要求,是必备的。在3月17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了全流程、全要素直升机医疗救援的实战演练。参加演练的有来自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派出的一架H155救援型直升机、一架H135医疗型直升机及其配套机组、医护、直升机调度与相关管理人员共20余人。王立说,两架分别担任救援和转运任务的直升机赛时会停泊在延庆世葡园停车场,一旦赛时救援需要,从园区飞抵赛场仅需要5分钟的时间。
说起来赛道医疗站(FOP医疗站)的医生、巡逻队员,必须是既有医术,还得有一定的滑雪技能傍身,才能胜任。王立本身就是一名医生,同时还是滑雪高手。他说,根据国际滑雪医疗指南的要求,运动员在赛道上的任何地方摔倒受伤,医疗救援人员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这就要求承担医疗救援任务的医生有足够高超的滑雪技能,能够在运动员比赛的冰状雪陡坡场地内熟练地滑降至受伤运动员身边。
“为此,我们从2018-2019雪季起就对北京市和河北省范围内自愿报名参加冬奥会医疗服务的滑雪医生们进行了滑雪技能培训,现在大家都是高级水平的滑雪能手了。”王立说。
冬奥·探馆
小海陀山见证中国建设奇迹
高山滑雪项目将速度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在距离北京市中心93公里的延庆小海陀山地区,已经建成通过验收并顺利完成了近期测试活动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在2022年赛时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比赛。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山形规划建设了7条雪道,全长21公里,落差约900米,这里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出发平台高达2198米。最大坡度达68%,普通人几乎无法站立,但运动员却可诠释速度与激情,赛时这里将举行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项目的比赛,将一共产生11枚冬奥金牌。高山滑雪难度最大的项目——男子滑降项目赛道的起点海拔为2190米,终点海拔1360米,垂直落差830米,赛道长度3085米。这里也是北京市海拔最高的建筑,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良,水资源丰富,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高山滑雪项目的技术标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最多可同时容纳8000人观赛,场地距离奥运村8000米,行车10分钟。
在从2013年4月28日至2015年7月31日申冬奥成功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内外专家多次赴延庆区勘察现场,对小海陀山山体落差、气候条件、水源状况进行考察,最终将其作为项目选址。专家当时勘察的时候发现在延庆这里有个巨大的山体能够满足高山滑雪比赛的落差要求,所以在申办冬奥会的时候就选定这座山来承办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最终经过国际雪联认证,在申办的时候选定了这座山作为高山滑雪项目的场地。一路走过来,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成,可以说是中国人建设奇迹的又一个证明。
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赛道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于去年12月通过了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已经具备办赛条件。在今年2月份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完成了相关测试活动。根据规划,未来赛时参赛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坐缆车一直到达竞技结束区、中间平台、山顶平台和竞速结束区。
冬奥·演练
两个冬奥 同样精彩
北京冬残奥会设置了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冬季两项、残奥冰球、轮椅冰壶等六大项、78个小项比赛。在位于北京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要进行的则是残奥高山滑雪的比赛。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服务副主任董学模认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康复,也有利于增强残疾人突破局限和障碍,重建生活的信心,因为通过体育运动他们向世界证明了,“我和你一样都是普通人”。董学模说,“两个冬奥,同样精彩,这句话在我们服务团队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全力以赴,为参加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提供最为便利的服务,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同时为他们打造与冬奥会同样的竞技氛围。”
董学模谈起2月23日至26日在高山滑雪中心举行的全国残奥高山滑雪邀请赛时非常感慨。他说,自己被残疾人冬奥运动员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在参赛的25名运动员中有一位1977年出生的老将张海原,在本次邀请赛上夺得了第二名,而她早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就曾为中国残奥代表团夺得过所属级别的女子跳远冠军,同时还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位自小失去左腿的“大姐姐”时隔18年要从参加残奥会到努力跨项参加冬残奥会,这样的行动用身体和意志证明了她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和体育运动的能力,用精神和毅力表现出了自己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张海原和其他残奥运动员的事迹,就是我们服务团队全力以赴努力工作的动力。”他说。
据董学模介绍,通过这次测试活动,他们的团队已经掌握了很多实用数据,这将会为明年冬残奥会赛时的服务保障提供有利的依据。比如,如何更好地搭载冬残奥运动员从冬奥村去赛场,如何方便冬残奥运动员赛前赛后的服装、使用的运动器材的更换等等,其实一句话就是“无障碍服务”。
董学模说,冬残奥会在无障碍要求方面,因运动项目、客户群不同,无障碍建设标准会非常高。特别是要设立、健全方便冬残奥运动员在运动员村内的通行、房间内生活方便的环境及无障碍的交通车辆、无障碍的缆车索道系统等等。运动员流线必须符合特定的无障碍要求,此外,在运动员训练比赛用的打蜡房、赛场的休息室及雪场区域的轮椅、滑雪器更换、存放空间,在颁奖、餐饮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冬残奥运动员的需求,已经对相关服务人员进行了特定的培训。董学模表示:“不止冬残奥运动员,参加冬残奥会的部分官员、观众乃至媒体记者,也有残疾人士等无障碍服务需求的人员,我们的无障碍服务要针对各类人群。”
在残奥运动员的医疗救护方面,董学模谈到了与冬奥会不同的一点。董学模说,残疾人运动员因为身体残疾或功能障碍,参加冬残奥会训练和比赛时,除了规定的比赛器材装备之外,有的运动员需要佩戴运动假肢、特制的比赛坐具或使用轮椅等辅助器具,竞赛规则将运动假肢或辅具视为运动员“身体的一部分”。在残奥高山滑雪比赛中,下肢截肢运动员可以佩戴运动假肢,采用站立姿势比赛,或使用坐式滑雪器,采用坐式姿势参加比赛。“所以,我们在冬残奥会时,除了要建立通常意义的医疗站点之外,提供专门的轮椅、假肢维修服务,为运动员提供基本维修保障,就像冬奥运动员比赛有可能受伤,需要及时提供医疗救治一样重要。”董学模说。(记者刘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