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企业项目扩大,如何打赢“资金战”和“持久战”成主要问题
三大举措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璐对记者表示,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对此,《规划》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具体而言,一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建立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探索社区互助式养老,鼓励老年人根据喜好及相互约定,自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式养老。
二是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规划》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了定位,一方面,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年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训或疗养休养功能的各类机构,经过一定程序整合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落实同等优惠政策。提高对护理型、连锁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规范金融、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市场,鼓励养老机构探索各类跨界养老商业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扶持引导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
三是推进医养有机结合,持续改善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根据医保基金水平,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万亿养老产业蛋糕待分
巨量需求催生出庞大的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企业已近5万家,山东、北京、四川的养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甲。《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7万亿元,复合平均增长率为11.4%,2030年更将超过20万亿元。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对于养老市场的探索有了更多发挥空间,各路资本布局养老产业的蓝图日渐显现。据记者了解,涉足养老产业的企业范围近年来也有所扩大。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有超过80家的房企入局养老领域,17家险企进入或拟进入养老产业。
据记者了解,近期,由房企主导的养老地产项目正在陆续上市。10月份,两处由房企主导建设的养老公寓和养老小区正式开放,分别位于上海和杭州。而今年年底前,还会有其他企业主导的养老机构开业,既有房企主导的,也有保险公司主导的连锁养老品牌。
“其实房企对养老项目的投入慎之又慎,因为资金量大、周期长、玩不起等原因,企业扩张速度很慢,更要谨防有一些开发商打着养老的名义来圈地。”李璐直言。
首个共有产权养老项目面世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全国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北京恭和家园面世,首批139户家庭取得了共有产权证书,与普通住房产权证具备同等作用及价值。
据介绍,该项目由北京市民政局和住建委共同试点推出,是全国首个共有产权的养老项目。为防止炒房,入住者必须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保证小区的房屋能为真正需要的老人们服务。
该项目尝试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在一起,可以为入住的老人提供24小时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企业与购房者分别拥有不同份额的产权,其中,养老房屋由养老服务企业与购房者按照5%和95%的比例共同持有房屋份额;在养老项目方面,公共服务部分占比40%,该部分产权属于养老服务企业。
北京市房协秘书长陈志认为:“该项目延伸了对于共有产权房的探索,又结合了养老地产,能够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进行融合,是政府对养老住房的一次探索,未来有望加大推广力度。”
北京在养老地产方面的探索在全国多地都有反应,目前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也对房企的拿地行为做了有利于养老服务的调整,两地均规定了新建住宅小区需配建一定数量的养老服务用房。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功对记者表示,目前,养老服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入局企业众多,但行业集中度低,且不具规模,尚未出现养老服务市场的龙头企业,商业模式也有待持续探索。此外,养老机构如何盈利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入局者。养老既是大民生,又是大产业,这个市场在向外释放巨量需求的同时,也考验着政府的施政智慧和企业的运营能力。如何打赢养老产业的“资金战”和“持久战”,将是未来全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记者孙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