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地下产业链:药贩子借道香港人肉带入内地
早饭前,研究生刘言像往常一样吃了一粒瑞版(瑞士诺华生产)利他林。此后4~5个小时里,他以高度的专注力完成了学习内容,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能在课后回忆起来。难道利他林是什么神仙药?当然不是,但它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聪明药”。
“聪明药”主要是指以利他林为代表的哌醋甲酯类药品,也就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利他林在我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即民间所称的“红色处方药”,需凭借具有资质的医生开具的红色处方才能在医院药房拿到,在国内有着极其严格的渠道控制。
因为能提升人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考试中抢占先机、让上班族在工作中更容易拼出业绩,利他林等“聪明药”正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蔓延。更有甚者,还有无知的家长主动给孩子喂食“聪明药”。然而,一幕幕悲剧由此而生,“聪明药”成瘾性极强,而服用者中的相当一部分,最终都滑向吸毒的深渊和戒毒的无尽挣扎中。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不用于临床治疗的利他林等“聪明药”,在一些专家看来,实际上危害更甚于毒品。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庞大的滥用药物群体背后,还潜伏着一个巨大、完整的地下非法药品供应销售网络。药贩子是通过什么供货渠道获得药品的?购药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与药贩子沟通、付款并最终拿到药品的?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买药者身份与数名“聪明药”药贩子及“上线”取得联系,在经历了卖家筛选排查买家身份、多次转移沟通平台、突遭“清群”等诸多磨难和考验后,最终得以下单购药、收货并摸清整个供货链条。记者将所购买的“聪明药”送检。4月1日,北京市高新医院毒检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送检药片中检测到的主要成分的确为哌甲酯(利他林)!
●服药者多为学生和年轻人
美国有大量学生正在痴迷于“聪明药”,而利他林等“聪明药”原本是用来治疗儿童多动症、提高患者注意力的。纪录片《药瘾》表明,在美国,“聪明药”甚至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抗压用品。根据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有将近70%的滕校学生承认自己服用“聪明药”;27%的学生坦言自己逢考必吃。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美国。去年6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国际药物政策杂志》)发表的一项对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的调查表明,靠服用“聪明药”来增强认知表现的人数正呈上升趋势。
这项调查揭露,受访对象中,至少服用过一次“聪明药”的人数,从2015年的5%飙升到2017年的14%。其中,美国人的使用率最高,2017年达到近30%。而欧洲增幅最大,法国从2015年的3%增长至2017年的16%;英国从5%增长至23%。
毋庸置疑,这类精神药物确实会对人体构成严重的伤害。早在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就发布通告,利他林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因为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FDA称,利他林可致血压升高或心率加快,所以高血压、心衰或甲亢等患者应慎用利他林,所有使用利他林的病人都应定期监测血压。
不仅如此,利他林还极易成瘾。北京高新医院医务处主任兼戒毒科主任徐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2017年开始接触利他林成瘾患者,总体而言,患者人数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2017年,大约有20多名利他林成瘾患者来我院就诊,但到了2018年,人数翻了一倍。在60多例患者中,大约有50%最终接触上毒品。”
“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患者当中,绝大多数是学生和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大约在20~30岁,而我所接触最小的一位患者,刚满15周岁。”徐杰说。
正如徐杰所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聪明药”的服药群体大多数是学生和年轻人。在记者暗访的社交平台上,购药者几乎都是为了高考、考研和公务员考试才接触“聪明药”。由于药品提高了注意力,使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的学习效率都高得出奇,成绩也能达到理想水平。
还有一类人也在服用“聪明药”,那就是刚入职的年轻人。由于刚从校园踏入社会,职场的紧张、专业他们还不适应,精神压力通常都较大。这时,“聪明药”成了“救命稻草”。“面对杂乱无章的文件、一件接一件的工作,‘聪明药’能缓解我的焦虑,让我静下心来应对工作。”这是一位服用过“聪明药”的职场年轻人告诉记者的。据他介绍,这样的职场新人不在少数。
●药从哪儿来?
正因为对身体的伤害和成瘾性,在世界范围内,哌醋甲酯(利他林主要成分)受到不同程度的管控。控制苯丙胺、LSD等精神药物的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命、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在我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第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需要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国家监管机构决定是否批准。医院药剂科根据临床需要申请,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向本省内的企业购买。
徐杰告诉记者,国内生产的利他林商品名称叫专注达,通用名盐酸哌醋甲酯缓释片,适应人群主要是6~12岁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正常情况下,只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嗜睡症患者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得这种处方药,且医生开药前须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所以,普通人是很难获得这种药物的。”
记者从药品价格315网了解到,国内正规医院使用的专注达主要是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而西安杨森是美国强生公司在华最大的子公司。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药贩子们在社交网站上兜售的“聪明药”并非西安杨森生产的专注达,而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利他林。
瑞士诺华的利他林是从哪里来的?记者通过暗访与地下销售链条中的药贩子龙先生取得联系,以身边有较多客源想购买利他林为由,得到了答案。经过多次试探和询问之后,龙先生向记者透露,自己手中的瑞版利他林并不是从瑞士进口的,美版利他林同样也不是从美国进口的,它们都是从土耳其带回来的。
龙先生称,诺华公司在土耳其设立了药厂。“这些药制成后也会先返回美国和瑞士。我们直接从药厂拿货,价格肯定更加合适。”
一个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难道会接国内药贩子的订单?药会不会是在当地药店买的?面对记者的质疑,对方表示:“那边有熟悉的人,可以直接在药厂拿药,并不是随随便便在当地药店买的,我们卖的就是正版利他林。”记者通过查询发现,诺华集团在土耳其确实设有分公司。
从土耳其拿到“聪明药”后,又如何带回国?龙先生称:“拿到药之后会交给专门的走私机构,让他们带回来。”
另一名药贩子也向记者透露,进入国内的“聪明药”,先由专门的人带到香港,再从香港人肉带回内地。由此,“聪明药”地下跨国供应产业链逐步浮出水面。
●药贩子管理着6个千人群
有产有供,外国的利他林又是怎么到消费者手上?3月8日,按照刘言的提示,记者在查找QQ群一栏搜索“聪明药”“利他林”“多动症”时,均出现相关QQ群。随后,记者申请加入一个叫“利他林多动症交流群2”的群聊,经过简单的信息验证之后便成功入群。群信息显示,该群成员一共有1058人,其中1035人在线。记者在群内发消息询问“聪明药”的价格和药效,还不到10分钟,一个QQ名叫“利他林药贩子”的人便和记者小窗私聊。
“利他林 药贩子”直入主题,询问记者的身份、年龄以及购买的用途。记者为取得药贩信任,表示自己是备战明年公务员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备考时间长,经常会有所松懈,想通过服用“聪明药”提高学习效率。
记者的一番描述瞬间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对方开始讲解,QQ群主要用来拉人,禁止讨论,也不会在群里有任何交易。“我管理着6个这样的千人群,里面有些是真人,有些是机器人。”
随后,这位“利他林药贩子”为彰显自己的实力,还主动向记者发来了一张管理6个千人群的QQ截图。短暂交流之后,药贩子似乎就消失了。千人群里时不时会有人询问利他林的情况,一些成员甚至在群里宣传“斗地主、炸金花、百人牛牛”等游戏的信息。还有一些成员每天会在群里发一些阿拉伯数字。但无论群内成员发送什么信息,记者几乎看不到群主的任何回复。
两天后,记者发现自己的QQ号突然被挪到了一个只有103人的QQ群中。对比之前的千人群,小群里的成员明显活跃许多,成员之间有问有答。QQ群基本信息显示,小群的群主叫“世纪商人”,但这位“世纪商人”在这个百人群中从来不说话,另一位QQ名叫“群主”的人倒是十分活跃,每天解答群里的各种问题。此外,之前那位和记者交流的“利他林药贩子”同样也在小群中,但QQ名备注换成了“C”。
为了进一步还原用户购买“聪明药”的过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C”表示,希望购买一盒利他林。让人意外的是,对方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建议记者加入一个叫“学习交流互助”的微信群。“微信群里信息比这边更加丰富,可能对你更有帮助。”
●真假“学习交流群”
从进入千人QQ大群到被挪到小群,再到微信群,这一系列的过程差不多花了5天时间。而记者被“C”拉入的这个微信群,完全看不出来和“药”有任何关系。
3月14日,记者被拉进了一个叫“我要当学霸”的微信群,而这个群就是之前“C”向记者介绍的“学习交流互助”微信群。
记者潜伏数日后发现,该群定期修改群名。群内一共有83人,群公告里写的基本上是一些与“考研互助”“学霸”“复习资料”等有关的关键词。拉记者入群的“C”,此刻的微信名叫“刘瓦辛格”,是微信群的群主。每天早上7点左右,刘瓦辛格会发一个可供20个人抢的微信红包,金额在2~5元,提醒群里成员开始学习,晚上10点左右,他会再次发一个相似金额的红包提醒大家不要熬夜,早点休息。这种惯例操作被群内成员称作“打卡”。
尽管微信群被伪装成了学习交流群,群主每天还发红包提醒大家学习,但群里讨论的内容却和学习没有关系,而是各类聪明药的特点,以及如何抵抗耐药性,服药之后的感受等。
作为群主的刘瓦辛格,还会“悉心解答”群友提出的各种问题。
昵称为“弎食”的人在群里表示:“我吃利他林没什么感觉,但是阿莫倒是提神,就是之后脑袋疼。”刘瓦辛格答:“我上午吃的玛德琳,绝了,一心只想学习。”(编者注:“阿莫”指阿莫达非尼,与“玛德琳”都是“聪明药”的一种)
微信名为“香烟迷蒙的烟”在群里询问,“聪明药”每天都需要吃吗?刘瓦辛格回应:“一般比较容易的考试,都是提前几天开始吃。考研、公务员考试要每天吃,吃大半年。”
3月15日,记者加入药贩子运营的微信群刚刚过去一天,一场风波却在清晨袭来。早上8点左右,刘瓦辛格在群里发了一个国内某媒体刊登的“聪明药”的文章链接。“这个文章里面居然用了我们群里的聊天截图,群里有‘卧底’!”
随即,包括记者在内,大量成员被群主移出。当记者被移出时,群里成员已由83人下降至49人。刘瓦辛格对记者表示,想要进群必须下单,哪怕按粒来购买。“凡是没有下过单的成员,全部被我移出了,我们暂时也不再接新成员。”
3月16日,当记者答应愿意与其购买20粒瑞版利他林之后,刘瓦辛格重新将记者拉入到原来的微信群。此时,微信群又改名为“考研公考互助群”。
刘瓦辛格甚至还在群里分享了他与“卧底”之间的对话。他戏称:“大家来看,记者在给我做专访,文章里这句话就是我说的……”
3月18日,微信群再度引发骚动。刘瓦辛格公布的出货单显示:“所有版本利他林均暂停出货,恢复时间另行通知。接印度药物代购,包括伟哥、减肥药和抗癌药。”
随即,便有成员询问何时能够恢复出货?有些成员甚至还贴出了利他林其他的购买渠道和联系方式。
微信群是客户筛选群?新人中转站?还是记者网络购药之旅的终点呢?
经过数日的观察,记者在刘瓦辛格管理的微信群里发现,他经常会在有新人入群的时候,发出一张标注价格的“聪明药”供货单。标题还蹭了网络热点,取名为“我不是药神供货专区”,内文详细开列巴版、瑞版、美版利他林的销售价格及药效区别,此外还有阿莫达非尼、玛德琳的销售价格。
供货单的最后一行写着“让我们一起当学霸”,后面还附注一个正能量的表情。从供货单的价格来看,巴版利他林30粒的销售价格为390元,药效4~5小时;瑞版20粒460元,药效6个小时;美版利他林50粒1400元,药效7个小时。其中,美版利他林可10粒起售。
此外,供货单显示,阿莫达非尼50粒的价格为400元;玛德琳30粒的价格为350元。
对于不同版本利他林的特点,供货单明确指出,主要区别在于药效的强度,美版可最大幅度提升专注力。
除此以外,刘瓦辛格几乎每天上午都会在群里发布通告,介绍当天聪明药出货情况。例如:“瑞版、美版、玛德琳持续出货。美版最新优惠。”等。由此,购药者如果加入微信群,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每天“聪明药”的出货情况以及价格。至于购买方式和发货途径,也是出乎意料的快捷和方便。
刘瓦辛格对记者表示,微信群里的人绝大部分是其固定客源。通过微信转账、红包等方式均可付款。“默认是百世快递,加急可发顺丰,加价20元。”
当记者质疑通过微信付款存在支付风险,以及如何保证货源的真实性时,对方表示,自己走单量很大,根本不屑于骗几百元。他表示药物都是从境外发到香港,再进入内地。
●利他林囤货在西南小县城
为了不引起药贩子怀疑,彻底揭开网络售卖毒品的盖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在刘瓦辛格处购买了20粒瑞版利他林,合计460元。对方承诺,一周左右能够送达。
刘瓦辛格的多条日常朋友圈定位显示山东东营,但利他林的发货地址却在数千公里以外的贵州。运单号上显示的邮寄地址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
公开资料显示,锦屏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南边隅,是黔东南通往湖南、广东、广西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县。该县东界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邻黎平县,西毗剑河县,北抵天柱县。这样一个既不是边境城市,也不沿海的地方,为何会成为进口“聪明药”的发货地?
记者随后拨通了运单号上发货人的电话号码。对方称自己叫龙令渺,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十分谨慎。当记者示意自己与刘瓦辛格购买利他林以后,对方才愿意进一步沟通。
龙令渺称,自己确实在贵州,但只负责发货。“我每天的发货量很多,记不清每位客户。你如果觉得货有问题,我可以给你另一个号码,你称对方龙先生。”
蹊跷的是,这位龙令渺的电话被60多人备注为出租车司机。记者随后又拨通了龙令渺给的另一个电话号码。电话号码的归属地是广东深圳。电话接通之后,对方一直没有说话,当记者称自己想购买瑞版利他林之后,对方才说:“利他(利他林),莫大(莫达非尼)有货。”
以下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和“龙先生”的对话内容:
NBD:我在刘瓦辛格处购买的瑞版利他林为何从贵州发货?
龙先生:我们在贵州有囤货。
NBD:那你也在贵州吗?
龙先生:什么意思?
NBD:我看你电话归属地显示是广东深圳。
龙先生:那是我以前的号码,我现在在贵州。
NBD:我拿到的药没有包装盒,怎么判断这就是瑞版利他林呢?
龙先生:我入关(进入海关)的时候把包装盒都拆了,降低成本。你放心,东西绝对是真的。
NBD:我以后可以直接和你买“聪明药”吗?
龙先生:可以。我这边也是代理,刘(刘瓦辛格)他们相当于都是我的代理人。
NBD:和你拿药会便宜一些吗?
龙先生:可以便宜。我这边利润空间大些,他们那边小一些。
NBD:比如20粒瑞版利他林,刘的报价是460,你这边多少?
龙先生:我这边380。
NBD:你们有多少层代理?是不是越往上价格越便宜?
龙先生:你从我这边拿就已经很有利润空间了,我一般都不接散户的。
由此可见,利他林尽管能够被消费者从网上轻松购买,但从筛选有效客户开始,整个灰色产业链就有着非常清晰的分工。对接客户的人不负责发货,发货的人不接触客户。筛选客户、货源、渠道、发货都分散在不同的省市地区。
拿到与刘瓦辛格购买的20粒瑞版利他林之后,记者与北京市高新医院取得联系,对药品进行药物成份鉴定。
4月1日,北京市高新医院毒检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化学法等检测方法鉴定,检测结果显示,送检药片中检测到的主要成份为哌甲酯(利他林)。
购买10盒就能成为代理
尽管这类“聪明药”被列为国家第一类精神药品,但网络社交平台几乎成了药贩子们的“法外之地”,这些被私自售卖的“聪明药”种类繁多,价格清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药贩子会根据与买家沟通交流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候引导买家成为自己的代理,达到所谓“以卖养吸”的效果,不断壮大“产业链”分支。
刘瓦辛格对记者表示,只要从他那里一次性购买10盒(400粒)瑞版利他林就可以成为其下线。“成为我下线必须遵守3个原则,一是不能有其他供货商,必须从我这边拿货;二是以优惠价拿到药之后,售价不能低于微信群里的报价;三是不能抢群里的客户,必须额外拓展买家。”
记者在与刘瓦辛格的交流中了解到,出货渠道方面,在山东和贵州各有1个出货点,称为“南厂”和“北厂”。
他还对记者称:“我们不卖假货,肯定有市场的。你经常加一些考研、公考的群,就能慢慢积累用户。”
1粒“聪明药”价格相差数倍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国内没有这类药物权威的价格参照标准,不同药贩子对利他林、莫达非尼等药物的报价差距也十分大。
刘言曾给记者推荐一位“聪明药”卖家,这位卖家表示,30粒利他林的报价为340元,约合11元一粒。对比刘瓦辛格给记者的报价,每一粒瑞版利他林价格竟然相差12元。而有的药贩子甚至将美版利他林卖到100元一粒。
同样是利他林,为什么不同药贩子报出的价格会相差那么多?“聪明药”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刘瓦辛格对记者透露,“聪明药”的利润非常具有弹性,常见的操作方式是通过在利他林等“聪明药”中掺假药来控制利润,服药的人很难有所察觉。
徐杰表示,在他所接触的实际案例中,许多吸食毒品的患者都有服用利他林的历史。“有一部分患者是在长期购买利他林的过程中,误将麻古、冰毒等苯丙胺类药物当成了利他林,从而染上毒瘾,这一部分的比例高达20%~30%;另一方面,一些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利他林,产生了耐药性,最后前来就诊。”
在徐杰接触的利他林成瘾的患者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高三的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课集中注意力,竟然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坚持让孩子服用利他林。由于服药剂量不断加大,购买渠道不稳定,最后误将麻古当成了利他林,导致染上毒瘾。
“利他林成瘾的特征与毒品非常相似,那位读高三的孩子来我们医院就诊的时候,每天需服用5颗以上利他林才能达到所谓的效果。成瘾患者在得不到药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暴躁、抽搐、脱发等症状。所以,‘聪明药’绝对不是让你变聪明的神药,而是一种隐性毒品。”徐杰说。
律师:药贩子已涉嫌违法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利他林(哌醋甲酯)、莫达非尼均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国家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活动。
根据2005年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由分管负责人负责,医疗管理、药学、护理、保卫等部门参加的麻醉、精神药品管理机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日常管理工作。
上述《管理规定》还要求,医师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当在病历中记录。医师不得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拒绝发药。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王良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药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的,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药贩子从国外购买并带回国内销售的精神类药品,王良钢指出,根据药品安全法的规定,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药品视为假药。“也就是说,药贩子将私自从国外购买的利他林带回国内销售,已经涉嫌构成贩卖假药罪。”
而对于购买“聪明药”的消费者,王良钢认为,“聪明药”是一个广义概念,没有哪一个权威机构对其作过范围的界定。可能包括利他林这类哌甲酯类药物,也可能包括苯丙胺类药物,也就是毒品。“由于利他林本身没有被国家认定为毒品,所以消费者购买是不违法的。如果消费者购买到的是苯丙胺类药物,相当于购买了毒品,显然就是违法的。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聪明药’存在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