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祠堂村邂逅诗和远方:天天快看点

当春风拂过清晨的薄雾,跟随记者的脚步,路过一片杉树林,漫步在祠林大道上,在怀远县河溜镇祠堂村与“诗和远方”来一场邂逅如何?

祠堂村南临芡河,傍水而建,6.5米宽的高标准混凝土路面从祠堂村内贯穿而过,路旁垂柳依依,与绽放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几名村民在田间劳作,游客们把镜头对准一望无垠的田野,不断地按着快门,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尽收眼底。

“人文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祠堂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人文,厚植乡村底蕴,融合了《爱莲说》《劝学》《师说》等文化元素,给祠堂村增添了诗意,也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世界。


【资料图】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的《爱莲说》是祠堂村赋予莲园的主旋律。莲园依中心村南部水系而建,站在岸堤,只见黄花映着长廊,青砖绿瓦与水榭亭台遥相呼应,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之中。

“莲园之前是一条臭水沟,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场所,等天气再暖和些,园子内的莲花就会盛开,满池的莲花是对《爱莲说》真实的演绎。”河溜镇党委副书记张文博告诉记者,“莲”取“廉”之意,寓意正直廉洁、崇廉尚洁,因此祠堂村的村民们也称其为“廉园”。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祠堂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劝学》和《师说》为主题,在祠堂小学门前打造了育园。中午时分,接送孩子的车辆有序停放,学生们三三两两,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校园,育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润泽着来往的师生。

祠堂村把育园的建设与村民的“急难愁盼”联系起来,“之前学校门口有一条水沟,只有一座小石桥连接道路与学校,我们家长接送孩子十分不方便,孩子们上下学也有安全隐患。”来接孩子的葛先生表示,育园建成之后,学校门口的景美了,路宽了,孩子们上下学也安全了很多。

祠堂村素有商行天下的传统,被誉为“皖北第一侨乡”。祠堂村至今在海外的侨胞有近二百人,主要旅居在巴西里约地区,从事餐饮服务、机械制造、服装加工销售、国际贸易等工作。侨胞是祠堂村的“远方”,祠堂村也是侨胞们的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祠堂村紧密结合侨胞文化,打造了以侨胞思乡念乡为主题的“望月怀远”乡韵园和侨胞文化园,并以此为载体,宣传归侨侨眷的权益保护法,展陈杰出侨胞的先进事迹。

祠堂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的“侨胞之家”,荣获省侨联第一批“星级侨胞之家”称号。

“月是故乡明,家是故乡好,祠堂村第一条水泥路就是侨胞们捐资修建的,他们不断为祠堂村的建设贡献‘侨’力量。”祠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葛军指着“侨胞之家”墙上的一张张侨胞照片,回忆涌上心头,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侨胞们对祠堂村的帮助,以及创建医疗互助基金、救助贫困群众、捐赠困难学子……多年来,侨胞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祠堂村成功获得2021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的荣誉。

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近年来,祠堂村依托淮矿生态农业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大户、家庭农场合理流转土地,重点发展壮大茼蒿种植规模。

村“两委”干部葛广健带头开展特色种植,去年他种了30多亩地的茼蒿,收益60余万元,企业为他提供了技术支持,全程化的种植指导,让他种起茼蒿来游刃有余。“淮矿生态农业集团给农户们提供订单,确保农产品有销路,保障农户收益,大家干起农活来也更有劲了。”葛军告诉记者,目前祠堂村的茼蒿种植面积已达200亩,产量约30万斤,年产值近300万元。

去年,祠堂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头流转土地800余亩,采取委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大托管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6万元,较2021年度的52万元翻了一番。张文博说:“接下来,祠堂村将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经营美丽乡村理念,积极引进第三方资源,探索民宿、研学、农家乐等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休闲观光旅游示范村,增加经营性收入,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村民们。”(蚌报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文\图 特约通讯员 李可可 陈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