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信息:安徽蚌埠:建立“网上警民议事厅” 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蚌埠市以建立微信“警民议事群”为载体,全面推进“网上警民议事厅”建设,积极打造“指尖上的警务室”,让群众“有事可以找警察、随时能够找警察”,着力推动矛盾化解多元化、守护平安全时空、服务群众零距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突出广泛建群,搭建网上警民“连心桥”
利用微信平台广泛建立“警民议事群”,逐步实现全市社区民警、住户、商户、企业广泛覆盖,努力建设成为“全员覆盖、全警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警民互动平台。民警通过“警民议事群”“一警一群”等方式与群众沟通互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为民为企提供服务,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
(资料图片)
社区民警全覆盖。每名社区民警按照“一警一群”的方式建立警民议事微信工作群,搭建警民议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平安社区(村)建设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派出所按照“一警一群”方式已建立423个警民微信工作群,覆盖全市(含三县)453个社区(村),已有13万名群众进入警民微信工作群。
基层力量全覆盖。“警民议事群”由社区民警担任群主,最大限度整合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机构、社会团体、重点企业等各类基层力量和重点人群,群内成员包括辖区的社区(村)干部、楼栋长、街巷长、网格员、商户业主、企业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治安积极分子以及居民代表等,集聚基层各方力量和资源,不断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
重点企业全覆盖。派出所分管基础工作副所长单独建立辖区企业负责人工作群,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所求,认真落实相关工作措施,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确保指导业务更精准、呼应需求更及时、服务项目更快捷,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市建立了66个由派出所副所长任群主的辖区企业工作交流群,覆盖全市4100家企业。
突出功能发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坚持“防为主、防为上,查隐患、除隐患,不出事、再出彩”理念,进一步厘清“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通过搭建网上警民议事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开展警民互动,积极推进符合实战化要求的社区警务工作,着力打造“指尖上的警务室”和“家门口的派出所”。截至10月10日,全市社区民警充累计开展法治宣传32000次,提醒告知43000次,化解矛盾266次,便民服务702次,安全防范634次,收集异常报告262次。
成为法治宣传的扩音器。各分县局的执法警种统一编辑与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相关且通俗易懂的法律法规宣传知识,每日由社区民警在群内推送1—2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成为社会治安的预警器。各分县局相关警种、部门编辑近期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警示教育案(事)例、社会治安状况等预警提示信息,经法治部门审核后,每日由社区民警在群内推送1—2条提醒和告知群众,切实增强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成为化解矛盾的助推器。社区民警对于群内反映的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建立“网上调解室”,邀请警民联调员、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线上未能有效化解的,及时引导至派出所的警民联调室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对于排查发现的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积极做好监测、稳控和进一步上报工作,努力实现异常情况、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及早预警,有效处置、妥善化解。
成为安全隐患的过滤器。社区民警在群内明确若干信息员,着力提升感知社情民意、发现可疑情况、收集违法线索的能力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社区民警组织发动群内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扎实开展巡逻防控、安全防范、信息收集等工作,及时掌握、报告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违法犯罪等方面的线索。
成为为民解忧的服务器。社区民警对涉及公安业务的、可以在“皖事通”APP办理的事项,指导群众在网上办理;对“皖事通”APP之外的办理事项,引导群众至行政服务大厅、公安派出所或相关警种部门办理;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事项,引导至党委、政府有关事权部门办理。对疑难复杂事项和特殊救助情形,全程跟进、协调推动,帮助进行网上办理、窗口办理或指定专人上门服务。
成为社会正气的传播器。建好用好微信群等网上阵地,积极发布向上向善信息,表扬好人好事,宣扬互帮互助,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对不实谣言及时进行辟谣,加强正面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突出建章立制,确保警民互动“常态化”
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探索创新,鼓励基层首创,不断健全“网上警民议事厅”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常态长效,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会商调度机制。派出所建立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通报、研判和推进机制,对各个微信工作群警民互动情况进行情况通报、梳理分析,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积极跟进、尽快落实;对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提请联系派出所的局领导组织有关警种部门进行会商、限期反馈。县级公安机关至少每旬对“网上警民议事厅”工作机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调度;市级公安机关至少每月一次对“网上警民议事厅”工作机制落实情况进行调度。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派出所对微信工作群反映的各类案件线索,及时研判并推送给相关警种部门核查;对群众反映的服务诉求,及时推送给有管理服务职能的警种部门办理,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建立转办分流机制。社区民警对群众反映的非警务诉求,引导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载体向政府相关部门投诉解决,派出所安排专人具体联系指导服务。对投诉量较大、相对集中的非警务诉求,县、市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定期召开相关政府部门交办会研究解决。
建立基层社会治理衔接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进行分类整理,在交办处置的同时报告同级政法委并通报基层综治部门;对有严重现实危害倾向的人和事,及时报告同级政法委,会同相关事权部门及时稳控、处置,共同开展源头化解工作。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群众诉求回应不及时责任追究机制,对因民警反应迟缓、久拖不办造成严重后果及影响的,信访、督察部门介入调查,根据有关规定提请党组织或相关部门对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
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对在“网上警民议事厅”建设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补贴,对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一事一奖”,确保“警民议事厅”工作机制可持续发展。对工作优秀的社区民警,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立功受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并适时开展“成绩突出社区民警”命名活动,激励社区民警与辖区群众共同开展好“警民议事厅”工作。(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