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事通!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安置房,托起安居梦
(相关资料图)
“房子很满意,这不跟商品房小区一样吗?我家选了个亮堂的两室。扩购的面积,一平方米才5000元出头,比旁边商品房价格便宜不少。”2022年9月,正在理想城二期(柴油机厂安置房)项目交房结算办公室办理结算手续的李大爷非常高兴。2017年之前,他全家一直住在面积狭窄、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此次即将入住的理想城安置房小区则环境优美,还拥有幼儿园、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
柴油机厂安置房项目位于禹会区华光大道西侧,主要建筑包括15个班幼儿园、3000平方米农贸市场,11栋住宅楼。这个项目安置了原柴油机厂棚户区及周边的柴油机厂A地块征收项目、柴油机厂B地块征收项目、淮河机械厂棚户区、天润化工厂周边棚户区、张公山一村棚户区、张公山四村棚户区、大庆一村棚户区、康乐路棚户区、建材厂宿舍周边棚改项目的被征迁户。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像李大爷一样的辖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近年来,蚌埠市强化政策落实,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十年以来,全市棚改建筑面积达1674.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8.6万户,数十万居民实现“安居梦”。
在棚改工作进行中,住建部门紧紧抓住安置房建设这个“牛鼻子”,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抢工期,抓进度,争取安置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安置。8月末,蚌埠市已提前完成年度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全年安置房开工10452套、基本建成8601套。
此外,在棚户区改造安置过程中,蚌埠市还创新方式,推行房票安置。今年市辖区新启动的棚改征收项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房票安置。这将进一步拓宽房屋征收补偿方式,满足群众对安置房的多样化需求,缩短临时过渡周期,减少安置户型误差矛盾,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保障房,带来幸福家
天气渐凉,住在和煦幸福城公租房的赵奶奶瞅着自家窗户上碎掉的玻璃,却一点儿也不发愁。“我刚刚报修这么一会儿,他们就来看了,量了尺寸,很快就来装。”79岁的赵奶奶说,现在的管理公司服务特别好。
第二天一早,工人师傅就又上门了,不到24小时,坏掉的玻璃窗恢复如初。“七八年前我们住上了公租房,一年才交800多块钱租金。现在搞了管理公司,服务也越来越好了,你看这修理,比商品房物业还方便!收入不高,能享受到这住房待遇,这就叫个幸福。”赵奶奶笑了。
市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于2008年,按照建设项目计划申报划分为廉租房阶段(2008年-2010年),公租房与廉租房并存阶段(2010年-2015年),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阶段(2015年至今)。2019年起,蚌埠市被列为公租房购买服务国家试点城市,政府引入第三方公司,为租住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租户们的居住体验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迈进。
针对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蚌埠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本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进行调查摸排,符合条件的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以公租房实物配租保障为主、租赁补贴保障为辅,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同时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重点任务,与“双招双引”、人才安居统筹推进,多渠道筹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据统计,目前蚌埠市现有公租房累计41890套(含在建700套),其中:政府投资建设39585套(含在建700套),截至2022年8月底,已分配35893套,配租率90.67%;企业投资建设2305套,已分配2305套,配租率100%。在保对象中: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占18.99%、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占27.4%,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占22.7%,新市民群体占30.91%。(记者 郝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