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拉响警报:半数焦虑 31~35岁的青年群体重度焦虑比例最高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青年进行了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该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是该项目负责人之一。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对14~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

通过调研发现,半数多受访者具有焦虑问题,31~35岁的青年群体重度焦虑比例最高,在职青年的焦虑得分最高。和2008年的调查相比,青年的抑郁问题有所加重。2008年,青年没有抑郁问题的比例为75.8%,10年后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有轻度及中度抑郁风险的比例与2008(16.8%)相比增多了近5个百分点;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也高于2008年(7.4%)。

调查发现,青年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学业压力。

本次调查,选取样本年龄区间在14~35岁之间,包括了男性2739人、女性2824人。学生包括初中生364人,高中生442人,专科生367人,本科生736人,研究生215人,非学生群体3439人。调查范围选取了东北、西北、南部三个地区的代表省份。

受访青年近三成有抑郁风险,31~35岁者风险高

调研发现,超过七成(70.5%)青年无抑郁倾向,有抑郁风险的比例为21.4%,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为8.1%。其中男性青年具有抑郁风险的比例更高,男性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为9.1%,女性有抑郁高风险的比例为7.2%;而且,男性的抑郁得分也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抑郁平均得分为15.96分,男性为16.53分。

调研组把受访年龄划分为14~18岁、19~22岁、23~30岁和31~35岁几组。

研究发现,14~18岁年龄组有7.7%存在抑郁高风险,19~22岁年龄组有7.4%存在抑郁高风险,23~30岁年龄组有8%存在抑郁高风险,31~35岁年龄组有9.7%存在抑郁高风险。由此可见,31~35岁的青年群体抑郁风险最高。

他们将青年分为中学在读(含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在读(含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职三种类别进行比较发现,中学在读学生7.7%存在高抑郁风险,高等教育在读学生6.6%存在高抑郁风险,在职青年8.8%存在高抑郁风险。

“由此可见,在职青年存在抑郁高风险的比例显著高于在读学生。”课题负责人孙宏艳说。

31~35岁青年和中学生重度焦虑比例更高

本次调研发现,超过半数受访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数据显示,有46.4%无焦虑问题,38.8%有轻度焦虑问题,9.9%有中度焦虑问题,4.9%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

课题组进行比较发现,31~35岁的青年群体重度焦虑比例最高。

他们对青年存在重度焦虑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14~18岁年龄组有5.1%,19~22岁年龄组有5.4%,23~30岁年龄组有4.8%,31~35岁年龄组有5.7%。焦虑得分在不同年龄段也存在显著差异,得分最高的为31~35岁年龄组,高于23~3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14~18岁年龄组和19~22岁年龄组。

按照中学在读、高等教育在读、在职青年群体划分进行比较发现,中学生的焦虑比例更高。重度焦虑的比例,中学在读学生为5.5%,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为3.9%,在职青年为5.2%。

焦虑的得分在不同身份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职青年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在读学生。其中,在职青年的焦虑得分为12.66分,显著高于中学生(11.91分)和高等教育学生(12.02分)。

青年面临三大压力源:经济、职业、学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宏艳团队调研发现,青年压力的主要来源是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学业压力。

其中,中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业压力(88.7%)、人际关系(27.5%)、知识危机(27.2%);高等学校在读青年的主要压力源是学业压力(77.3%)、经济压力(54.7%)、职业迷茫(40.7%);在职青年的主要压力来源是经济压力(72.1%)、职业迷茫(40.6%)、住房问题(34.1%)。

对职业青年而言,最大的压力是经济压力。中学生和高校在读青年的最大压力来源是学业压力。

近七成青年对生活偏满意,但心理健康素养低于平均水平

孙宏艳指出,青年对生活总体偏于满意(69.0%),其中10%感到非常满意,34%感到比较满意,25% 感到略微满意。

研究团队对不同身份青年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中学生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数占81%,高校学生对生活满意的比例为77%,均高于总样本,在职青年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为62%,与中学生、高校学生相比大幅度下降。而对生活感到“很不满意”的人数比例高达6%。

本次调查考察了7道心理健康素养题目,将结果与全国调查的正确率比较,每题正确率均低于或等于全国调查的正确率,差异最大的一题比全国调查的正确率低28.9%。

“这说明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略低于全国水平。”孙宏艳说。

调研同时发现,对青年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组比较发现,女性的健康素养得分高于男性,14~18岁青年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高于其他年龄青年,高等学历在读青年得分高于中学生和在职青年,广东省的青年心理健康素养高于陕西省和辽宁省。

青年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对心理辅导的作用持积极态度。调查发现,青年对于运动可有效改善情绪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生理健康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这两项知识判断题的回答正确率超过90%。大多数青年对于心理辅导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持积极态度,仅有5%认为“完全没有”作用,8%认为“基本没有”作用。

课题组注意到,青年对情绪、睡眠健康知识等了解不足,如对“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有害无利”这个题目的判断,正确率仅有29.9%。对“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这题的判断,正确率为62.9%。

研究发现,青年感到自己的减压方式“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的超过60%,但也有7%感到“基本无效”,31%仅感到“轻微有效”。青年认为有效的压力调节方法是与他人交流、倾诉内心烦恼(43.9%),向家人朋友寻求建议(35.4%),广泛参加各种文体活动(31.7%);青年感到无效的减压方式是压制自己、不表达出来(64.4%),休息、暂时把问题抛开(30.1%),通过抽烟喝酒或吃东西缓解(20.8%)。而选择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比例非常低,各青年群体分别从1.7%~6.3%不等。

孙宏艳认为,这说明青年的心理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减压方式普遍不够专业。但是,研究还得到这样的结论:感到自己的减压方式有效的人,更善于使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他们的抑郁水平也明显更低。可见,减压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调查发现,在职青年生活满意度最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最高。以抑郁得分为例,在职青年抑郁得分为16.54分,中学在校生得分为15.60分,高等教育在校生为15.85分。而且,在职青年的压力以经济压力最为突出,有72.1%报告了存在经济压力。其次他们较为突出的压力是职业迷茫(40.6%)和住房问题(34.1%)。

关键词: 青年 心理健康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