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团第二场“云采访”聚焦就业、乡村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

乡村振兴示范村——沈杨村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民生所需,就是发展所向。昨晚,上海代表团第二场“云采访”开启。围绕就业、乡村振兴等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张义民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坦陈: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培育“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用型人才


(资料图片)

“大学生就业牵动人心,一头牵系民生冷暖,一头关乎经济发展。”

现场,梅兵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深有感触,落至具体要求,就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突出位置,保障好基本民生。

梅兵提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站在高校角度,招生、培养和就业是三个重要环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她一直在思考,就业环节高校能主动做些什么?短期来看,她认为首先要引导在校大学生调整好心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学校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为学生发掘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直播推介应届毕业生等。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制定一对一帮扶政策。

“长远看,则要把握好入口。”梅兵认为,在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及时制定调整。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也要接驳市场所需和技术前沿,让校企尽可能衔接。现在已进入智能化社会,在她看来,相较于知识的获取,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可贵,要培育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用型人才。

农民长效增收,兼顾集体经济长远发展

作为闵行区浦锦路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义民代表提及家乡变化颇有感触: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农村集体经济富起来,农村生态环境美起来,带领乡亲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其中一些与村里正进行的实践相契合,让他倍感振奋。

“芦胜村地处黄浦江畔,距离人民广场约15公里,距离前滩约5公里,村委会将芦胜村定位为‘前滩后花园’。”张义民介绍:这些年,芦胜村自我造血,插上了互联网+农业的翅膀,打造线上智慧农场产销一体化平台,村里4家合作社常年熙来攘往,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这个曾经脏乱差的小村庄,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增长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村民们的自治共治意识随之拔节生长,不少人主动站出来当起志愿者,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11人扩大到178人。

唤醒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产生活要素,村里的实践让张义民感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重要性。今年,他将带来建议,保障农民集体收益,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将产业长期发展与短期分红结合好,既保护农民长效增收,也兼顾集体经济长远发展。

作者:王宛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最终目的 集体经济 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