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厕所竟然还能挖出这么多好东西?怪不得考古学家这么认真!|环球头条
近日,陕西秦汉栎阳城遗址发现了一处距今约2400年的厕类遗存。
据考古工作者说,它不仅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也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甚至有可能被秦献公、汉高祖刘邦等名人使用过。
【资料图】
这条带有味道的新闻报道很快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也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不禁疑惑“考古不挖宝藏,咋还关注起臭烘烘的厕所了呢?”
陕西秦汉栎阳城遗址出土厕所遗存 图源:作者
其实呀,考古不是挖宝,它的主要目标就在于通过留存下来的遗迹、遗物,获取古人相关信息,了解古代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满堂金玉,还是厕所、垃圾堆,只要保存有与古人相关的珍贵信息,都是考古研究的内容,都是考古的珍宝。
那么,厕所究竟能研究出什么名堂呢?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厕所的别样味道!
01
厕所——肥水不流外猪田
汉书中记载“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颜师古注解“厕,养豕溷也”。考古出土文物印证了文献所说的厕所养猪的说法。
从出土明器可以清晰看到,汉代的厕所和猪圈合二为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人类排泄,下层则圈养肥猪。
也就是说人类的排泄物可以通过粪坑直达猪圈内,供家养的肥猪食用或积肥。
汉代陶制厕所 图源:作者
猪食用人粪这个事儿,大家可以自行想象,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说明了。
积肥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西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的描述,当时的人们有在溷厕中沤肥的做法。他们会在猪圈中垫土,使其与残留的杂草、麦秸和人猪粪便混合。这些混合物经过猪的反复踩踏,会发酵形成肥料。这种沤肥的方法是非常减少成本、节约资源的,也是我国古代注重耕作技术的精进、重视农业发展的真实反映。有意思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仍有将将猪圈、厕所、沼气池合而为一的做法,可能就是古代溷厕的发扬光大吧!
02
厕筹——既擦屁股又记事儿
在过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上厕所擦秽用的不是纸,而是竹木条。
在香港电视剧《寻秦记》里,现代人项少龙在古代着急要借卫生纸上厕所。
身旁的古人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
其实,这一情节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
甘肃马圈湾遗址曾发现有1221枚记录有文字信息的木质简牍,其中部分简牍混有人粪。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简牍在被使用、废弃后,又被二次利用成为了大便拭秽的厕筹。
这些有记录有文字的搅屎片儿在二次完成历史使命后被顺手丢弃于厕所之中。
而它们重见天日时,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人如厕习惯的实物证据,其上文字更生动记录着西汉时期烽燧管理中的诸多信息。
正如上文所说,考古主要是为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的发现相当于古人直接与我们交流、对话。
所以古人既记事儿又能擦屁股的厕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厕筹和卫生纸 图源:作者
03
便便——一不小心透露主人身份信息
在日本东北部的秋田城曾发现有一处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784年)的建筑中,发现有高等级厕所和化粪池的相关遗迹。
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的粪便多次提取分析后,发现了水稻、紫苏、茄子、香瓜、树莓、八月瓜、野生猕胡桃等多种珍稀植物种子,还发现有鲤鱼、鲫鱼体内的肝吸虫以及生吃蔬菜的蛔虫。
但唯独没有发现与当地盛产的鳟鱼和鲑鱼相关的虫卵。
他们据此推断,这个厕所的使用者饮食非常挑剔。他不仅吃珍稀的水果,还会食用从其他地区运来的肉食。
往大了说,这些粪便展示出了古代饮食生活的实际状况,更揭示出了上流贵族社会奢侈的生活。
此外,考古工作者在粪便中还检测出了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但是当时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当地律令规定不允许食用牛肉、猪肉,在同时期的厕所遗迹里也从未发现过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
难道这还是一坨进口的大便?这一观点很有可能。
通过查阅文献,研究人员发现渤海国曾有使臣在当时来到过秋田城,并下榻于九州太宰府接待外国使臣的鸿胪馆;
还受到了日本官员的热情款待,甚至当时也发生过使臣因猪肉绦虫生病的事情。
由此推断,这坨粪便的主人可能就是渤海国使臣,这个建筑就是九州太宰府的鸿胪馆了。
陕西省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戴红冠者就被认为可能是渤海国使臣 图源:作者
04
厕所革命——见证人类文明发展
美国教育学博士朱莉·霍兰在《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一书中提到,文明并非源于文字的发明。
第一个粪坑的出现,才使得人们不再到处游走躲避粪便,从而定居下来形成古代文明。深以为然。
考古中发现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甚至与现代厕所相差无几的各种厕所。
比如西安半坡遗址发现有距今约 5000 年之久的厕所。
它更像一个简单的土坑,坑满则废弃再另挖新坑。
再如春秋战国时增加了排粪池设计的厕所,这一设计提高了厕所的使用年限,也造成了诸如晋景公在厕所解决三急却不慎掉入粪坑溺亡的安全事故。
而秦汉时期较为齐备的厕所不仅有排污、通风、脚踏等多重考虑,甚至在徐州一座墓葬中还出现了男女区分的双厕设计。
这些厕所,和其中的厕筹、粪便、明器等等遗物、遗迹一起,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讲述着“保家卫国的军事史”、“严阵以待的外交史”、“循环利用的致富经”等等接地气的过往,也见证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走向进步。透物见史,如是而已。
参考文献:
[1]陈默,《我国古代的如厕文化》,《百科知识》,2018,8。
[2]赵璐,《“如厕潜遁”与汉代溷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5。
[3]张童谣,《中国古代如厕文化中的造物观念研究》,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4]彭卫,《秦汉时期厕所及相关的卫生设施》,《寻根》。
[5]朱晨露,《秦汉厕所小议》,《秦汉研究》,第11辑。
[6]谢姗姗,《汉代溷厕的考古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20。
[7][美]朱莉·霍兰,《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8]王志轩 ,《厕筹杂考》,《华夏考古》,2010第一期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申珅 马一鸣 赵倩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