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讯:西安三兆村,一段有关灯笼的记忆

西安三兆村位于绕城高速以南,唐苑以西,南依千年古陵汉宣帝杜陵,东、北两面被新建成的杜邑遗址公园包围,西临日渐发展起来的雁翔路。在现在人眼里,这里确是一处具有发展前景的地方。放在三十年前,这里还稍嫌偏僻。若用行内人的话来讲,这里仅是个远近闻名的“灯笼村”。

1992年,我正在上高中,那年春节,为了给自己挣点学费,便跟着同村两个人一起去贩灯笼。


【资料图】

刚开始,我们经验不足,缺少信息,不知进货渠道。骑着自行车,每人给车子后座带上两把铁杈,吃过中午饭后到高陵耿镇去贩灯笼。

■ 图源网络

耿镇地处高陵县最南端,是本县渭河以南唯一的辖区,东北两面濒临渭河,北与张卜、榆楚两镇隔河相望,东南与临潼区西泉街道接壤,南和灞桥区新合街道,西与崇皇、泾渭两街道以河为界,西南靠灞桥区水流街办,通过耿镇渭河大桥向北就可直达高陵县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因此,耿镇有不少人信息灵通,长年做生意。

我们来到这儿,跟一家批发灯笼的人聊得很投机,那人也实诚,估计我们也不会影响他的财路,就给我们讲了他从西安三兆村批发灯笼的经过。然后,我们一使眼色,每人只带了五十个灯笼,说都是小本生意,转乡卖,卖完了还来找他发货。然后,每人将灯笼用绳子穿成两串,挑在杈齿上往回赶。路上,灯笼在寒风中不停地“呼啦啦”作响。

我们三个人中,有一个姓王的叔说他有个朋友熟悉到三兆村去的路。下午回去后跟他商量一下,顺便顾上他家的三轮车,咱一块儿去三兆村批发几千个灯笼,回来后一边批发,一边带出去零售。这样,一个灯笼就能多赚几毛钱,趁着过年这几天,至少能挣他个好几百。

■ 图源网络

我是个学生娃,也就是过年这几天有点时间,再说,灯笼这东西是个烧手货,一旦正月十五以前还出不了手,就只能烂在自己手里。因此,我打算跟他们几个一块去长长见识,就算回来在他们手里批发,也不会贵到哪里去。正月初五吃过早饭,王叔顾上他那位朋友开着三轮车带路,都穿得暖暖和和,沿着西(安)韩(城)公路直奔三兆村。过去不像现在,有绕城高速,路上拐来绕去,走了一个多钟头。

到了三兆村,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卖灯笼的,各种花灯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见一堵墙上写着“三兆花灯照九州,精工细作传千古”的字样才知道,这里是西安最大的灯笼制作村。因为正处于春节,这里客商云集,都是来批发灯笼的人。村里家家门前都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两里路长的街道,售卖灯笼的店铺门庭若市,路边的摊位上也拥满了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

■ 图源网络

在我们批发灯笼的那家,店主给我们谝,正月十五“打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他们三兆村作为远近闻名的“灯笼村”,每逢春节,这里家家户户赶做灯笼,生意十分红火,村外沿街的灯笼摊位绵延数百米,村里街道被上门买灯笼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就跟赶集似的。他很健谈,一边说着,一边叮咛他的家里人给我们点货,我们几个不停地附和着。

作为西安附近较大的行政村之一,三兆村历史悠久,村民们制作灯笼的时间也很长了。这里的村民以做灯笼来打发空闲时间,也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个家庭,只要人勤快,光靠制作灯笼一项,每年能收入好几万元。说得处于穷乡僻壤的我们个个眼红的要命。他们这种手工制作的传统艺术品代代相传,使得三兆村也因此被称为“花灯专业村”。

在三兆村千十户村民当中,九成以上的人家均会做花灯,他们一边做,一边开发新产品,力争让自己的产品与时俱进,站稳市场。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直到2000年前后,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都出自这个村。

三兆灯笼不仅在西安地区颇具影响,还时常被远销到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和青海等地,一些有眼光懂销售技巧的村民甚至把生意还做到了国外,使他们制作的花灯走出国门。

■ 图源网络

说起他们村,店主甚是自豪,他说他们三兆花灯不仅好评如潮,而且受欢迎的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凤翔泥塑和华县皮影。花灯,早已成为三兆村的一个品牌和名片,它承载着三兆人的无限荣光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服务周到的店主帮我们把货在车上固定好,告别之后,我们立即往回赶。一路上,大家感慨连连,我也开了眼界。

回到家后卸完货,我带走了一千个灯笼,打算让父亲在家里赚钱就卖,母亲在距家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摆摊卖,我骑车子带出去卖,因为进价较低,开始手也松,当卖过一半时,我就坚持按照市面价出售。那个寒假也就十天工夫,挣了二百多块钱,足够我大半学期的生活费。

去年春季的一天,我从长安回来,路过三兆村,顺便去那里溜达了一圈。如今的这里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整洁宽阔的马路,分布有序的各种绿植,规模庞大的杜邑遗址公园,与过去简直判若云泥。

■ 图源网络

碰见一位在路边散步的年过花甲的老头,我跟他攀谈了一会儿。听他说,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三兆村做灯笼的人逐年减少,目前只剩有几家,做传统灯笼的更少。由于做灯笼过程十分复杂,有十几道工序呢。过去村民们大都制作传统的纸质灯笼,以竹片做灯架,不能折叠,体积大,占空间。如今为适应市场需求,三兆村的灯笼改用钢丝、铁丝拧制,超大灯笼以钢筋做骨架,做灯笼的面料也比以前好多了,改用绸子或者金丝绒,开起来既美观又大气,这样的灯笼可开合折叠,运输存放等也比较方便。

总而言之,这几年的价位也比原来低。不是灯卖不出去,而是价位低,利润薄。所以说像这样子,以后灯笼生意只能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他说完后,我两都笑了。

我眼中的“灯笼村”正一年年走向没落,尽管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还有些村民仍不愿放弃这门祖上留传下来的传统手艺,希望能有人将它传承下去。近些年来,加上城中村的改造,曾经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就这样与人们渐行渐远。如今,因为各方面因素,人们对灯笼的需求已经远不如以前,很多三兆人也开始放下老本行,做起了其他生意。现在要是再去村里寻找做花灯的人,整个村子可能也寻不到几家了。

随着城改力度加大,大西安人口的不断增加,高楼大厦逐年向周边村镇逼近,三兆村自然也逃不过所有城中村共同的宿命,被崛起的曲江繁华所取代。

作者 | 缄默 | 陕西人

关键词: 远近闻名 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