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报道:广州互联网法院创新提升数字金融纠纷治理能力
搭建纠纷隐患评估模型,为数字金融产品“把脉问诊”;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纠纷在线批量审理系统,实现类案批量化解;制定多项互联网金融要素标准,推动数字金融纠纷的司法标准建设;参与共建全国首个数字金融协同治理中心,以司法对接监管,提升纠纷解决质效……
近年来,广州互联网法院(下称“广互”)大力加强智慧法院建设,推动类型化案件诉源治理,以司法规则引导纠纷隐患排查和多元化解。截至目前,该院互联网金融类案件从源头上减少近70%案件量。
今年初,广州市委政法委启动了为期3年的“广州市政法领域改革创新‘一部门一品牌 一区域一亮点’计划”, 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模型入选该计划。本期“政法领域改革创新的广州实践”专栏,笔者采访广州互联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创新提升数字金融纠纷治理能力的经验做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搭建纠纷隐患评估模型
为数字金融产品“在线体检”
“法官建议:开展互联网贷款合规性自查,规范贷款利率、相关格式条款的合理提示义务等。”不久前,广州某金融机构将自家产品导入广互“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模型”(下称“评估模型”),一键获取了评估综合得分和上述司法改进建议。
“有了这份‘诊断报告’,我们可以更快找到产品设计在送达条款、违约条款、管辖协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隐患和症结,减少金融纠纷。”广州某金融机构负责人说。
成立四年来,广互共审结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67000余件,涉及39家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55种数字金融产品。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数字金融产品存在风险控制弱化、客户资质下沉、重复授信、片面营销等问题。”法官介绍,一些产品在格式条款表述、电子合同存证、助贷机构责任、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够明晰,造成该领域纠纷频发。
如何做到纠纷预防在先?评估模型应运而生,在进入立案环节之前,该模型通过6个维度34项指标对金融产品进行全方位“问诊”,着重考察产品证据数字化水平、贷款流程化能力、产品合规化程度等。
“评估过程中,金融产品的贷款申请流程、身份校验方式等,都必须完整清晰披露。”某金融机构诉讼代理人吕律师说,这些信息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对其进行合理评估、督促整改后,将有效促进金融产品进一步依法合规,并加快数字化转型。
为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产品结构,降低纠纷隐患,广互对金融产品的“体检”贯穿案件始终。“案件审理完毕后,我们也会对解纷效果进行终端评估。”办案法官介绍,终端评估以每季度为一个周期,通过建构数据模型,结合类案审判执行效果、金融消费者意见反馈、整改落实情况等8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核定等级。
完善金融产品要素标准
助力纠纷类案“批量智审”
不久前,广州某金融机构诉讼代理人谭律师在完成纠纷隐患评估后,收到一条特别的短信:他刚刚提交的案件材料已被分类简化为27项事实要素,通过简洁易懂的4张卡片展示出来。“案件事实、核心争议一目了然,非常便捷。”谭律师说,广互同步对同批类案进行交互式审理,仅用12天就解决了同类型1753件纠纷,用时缩短三分之二以上。
纠纷化解为何如此高效?“类案批量智审”系统是关键。早在2019年,广互就上线了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纠纷全流程批量智审系统,覆盖调解、立案、送达、庭审、宣判等全部诉讼环节。
数字金融领域合同纠纷数量庞大,相关产品合规情况参差不齐,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完善金融产品要素标准,是实现批量化解的前提。
近年来,广互围绕当前金融产品通用合同文本中的主体、管辖、标的、送达、存证等方面提取了40项要素,并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规范。“比如,我们受理的数字金融产品借款人遍布全国,但很多借款合同文本中电子送达条款缺失或约定不明,找不到借款人。”办案法官回忆,以往90%以上的案件都需进入漫长的公告送达阶段,给纠纷批量化解造成不小障碍。
为此,该院向相关金融机构提出增改电子送达等合同内容条款的建议。如今,电子送达已成为数字金融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条款,已有23家金融机构在合同文本中增加电子送达条款,相关案件平均审理时长也缩减三分之二以上。
“合同条款变化直接促成纠纷化解质效提升,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合同要素标准化的重要性。”相关负责人说。自今年3月开始,广互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科技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同要素标准化制定工作。
经过多轮调研、评估和修改,今年9月,广互牵头起草的《互联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小额借款合同纠纷要素标准》《互联网金融电子数据存证标准》三项团体标准经审议投票通过,在“全国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
参与审议的广东金融学院法学院院长张长龙认为,这三项标准有效填补了数字金融产品前端要素设计的空白,一定程度减少了纠纷隐患,提升了审判效率。
推动数字金融协同治理
今年诉前化解纠纷53000余件
今年7月,广互在对某小额贷款公司数字金融产品进行隐患评估后,发现产品未以合理方式展示贷款实际年化利率,此类问题在金融产品具有一定普遍性。为此,该院以示范性庭审方式,邀请监管部门、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100余人在线旁听庭审,并当庭宣判。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产品中也存在,接下来我们会全面自查合同条款,及时整改。”庭审结束后,某企业法务人员表示。
这是广互践行司法审判与数字金融监管有效联动的缩影。数据显示,该院目前已对上亿条电子合同类数据进行了对接、存储,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多源分析、多维评估、多重预警作用,定期向监管部门推送隐患评估结果。
近年来,广互与金融监管部门、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平台、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13家单位密切联系,针对司法实践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及时发出23份司法建议,涉及借款人隐私和信息保护、金融机构披露义务、反欺诈筛查等领域。
截至目前,该院司法建议反馈率与采纳率均为100%。今年以来,已妥善诉前化解纠纷53000余件。
■对话
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负责人:
探索互联网金融案诉源治理新方法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负责人,请其介绍广州互联网法院推动互联网金融案件诉源治理的经验做法以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互联网金融案件作为诉源治理突破口?
相关负责人:目前互联网金融纠纷频发,大量案件涌入司法机关,案件占比相当高。按照传统办案模式逐个审理案件,“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抓住金融纠纷法律关系单一、同质化特征明显的特点,引导金融产品向诉讼友好的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解纷模式向便捷高效的批量化模式转变。我们希望结合智能化辅助工具、多元解纷手段、要素化审判机制,最终实现金融纠纷一站式数字化诉源治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做法。
南方日报:在推动互联网金融类案诉源治理方面,广互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相关负责人:我们坚持司法效能与科技赋能深度共融,目前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模型已对接我院金融类案批量智审系统、数字金融协同共治“Rong”平台、“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实现矛盾纠纷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我们探索运用失联修复技术提升失联当事人触达率;构建AI批量调解纠纷引擎,辅助人工审查,提高纠纷处理的智能化程度;研发上线“All in Message 5G智审卡片”,助力调解成功率提升25.1%,该项目入选法治日报社主办的2022年度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南方日报:围绕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模型,下一步还有哪些措施?
相关负责人:一方面,我们将依托数字金融产品纠纷隐患评估结果构建起分层过滤、网上网下、衔接配套的递进式多元纠纷解决新体系,形成“隐患预测—处置反馈—持续监测”闭环管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各类调解组织作用,形成分工负责、联动融合的治理格局,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导端用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强化类案诉源治理工作的科技武装和数据加持,结合司法数据联网、数据智能推荐、人工智能引擎等技术,以清晰的制度规范和标准建设,会同司法、政府、社会三方力量,服务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孟健 通讯员 广正发 段莉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