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科院驻韶关乐昌廊田镇工作队推动“一所对一村”结对帮扶
走进韶关乐昌廊田镇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和电商孵化基地,各式优质农特产品被摆在显眼位置。其中,“廊田山水”丝苗米已入选2021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乐昌无花果也有望在未来入选。
两款农产品成功“走出去”,离不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称“省农科院”)水稻所、果树所的种植技术支持,以及植保所的病害防控、质标所的标准化跟踪管理和检测等。自省农科院派驻韶关乐昌廊田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进驻以来,几支顶尖科研力量一起“照顾”一个产业的场景在当地已不鲜见。在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省农科院“一所对一村”结对帮扶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各研究所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搬上被子住进农户家,把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工作队负责人说,积极响应号召,把保障粮食安全、打赢种业攻坚战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如今,工作队正积极培育孵化“强镇富村公司团”,1万斤水稻良种亦已制成,为明年春耕做好准备。
专家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
2021年中,工作队初到廊田,就开始了一轮长达数月的走访,摸清当地产业“家底”:廊田镇稻米产业积累深厚,素有“粤北粮仓”之称;乐昌特色的马蹄、香芋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各类作物、畜禽的种植养殖。“虽然每个行政村各有传统主导产业,但多而不强。”工作队队长邵卓说。
面对困难,邵卓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派出单位省农科院。该院15个研究所涵盖种、养、加工等农业全链条的科研工作,加上院机关、院团委,数量刚好与廊田镇17个行政村相同,“一所对一村”结对帮扶的设想相应成形。2022年3月,省农科院统筹全院力量,17个院属党(团)组织与廊田镇17个行政村开展结队帮扶工作。
广东农业科技“主力军”拍马赶到,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焕然一新。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带来了水稻“三控”技术等,当地优质稻增产提质;蔬菜研究所开展辣椒等反季蔬菜种植试点,帮助农户稳定收入;作物研究所带去了花生、玉米良种……每到一处,专家都在田头“开讲”,周边农户都赶来讨教。一场田间培训,常是开讲时“一对一”,到结束时变成“公开课”。10个月来,全省各领域的农业专家已开展80余场农技培训,上千人次农户受益。
对各研究所来说,廊田之行既是送技术,也是做科研,研究所党组织书记带队一周的“同吃同住同劳”也使科研人员获益良多。调研结束后,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拿出了完整的村庄规划,院党委、院团委在廊田发掘乡愁文化,都成为廊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拼图。
“结对帮扶工作要求各研究所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搬上被子,到村里住一星期。原以为这项工作较难落到实处,没想到大家都争着来。”邵卓说。在多个研究所的党组织负责人看来,这种做法一方面让成熟技术在田间地头形成即战力,不少老专家的毕生心血终于在田头开花结果;另一方面,让尖端技术有了试验场,年轻人的好想法得到了验证。
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虽然专家“同吃同住同劳”只有一周,却让农户对工作队有了信心。几个月的调研结束后,邵卓发现,有些村民开始主动联系工作队配合工作。“大家思想统一了,工作就好开展了。”邵卓说。
如今,工作队正积极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省农科院加工所以稻米、香芋、桑葚等廊田特色农产品为主原料,研发香芋米粉(面条)、桑葚白兰地、香芋马蹄代餐粉等8款“廊字号”系列产品,并陆续投入标准化生产。工作队现正积极引入加工、电商等各领域企业,推动廊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工作队联合镇委镇政府对企业‘进驻—孵化—加速’各发展阶段提供条件,入驻企业需注册地在本地,税收纳入地方财政,同时公司以股份或股东分红的形式回馈镇村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邵卓介绍,在此模式下,多家强镇富村公司半年左右时间里陆续成立,现正联合当地乡贤、种植大户开展农村电商、新农人培训、农副产品产销一体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工作。
最近,工作队结合此前的调研成果,统筹各研究所重点打造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点。2021年以来,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地廊田,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联动,进行“品种筛选—土壤改良—技术示范—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全产业链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邵卓说。如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水稻良种示范基地在廊田落地,开展27个优质丰产水稻早晚造新品种示范推广种植,“廊田山水”丝苗米入选2021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我们已制成1万斤优质稻谷种,待2023年早造就开始推广种植。”邵卓说。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统筹:王聪 吴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