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资讯】不漏一户人家!地质队员深入河源龙川排查地灾隐患

“钟叔,咱家房子的地势比较低。如果下暴雨,一定要搬到楼上或者房屋前部居住,确保安全。”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上门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的地质队员们跟村民再三叮嘱。“‘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我记住啦!上次你们教的口诀很好用,现在我还常常讲给家里的小孩听呢!”村民钟叔爽朗地笑道。

最近一段时间,在河源龙川县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地质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是河源龙川县1:10000地质灾害精细调查项目部的队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为推进地质隐患点的摸排和治理工作、筑牢群众安全防线,省地质局派出技术骨干深入河源龙川,用脚步一寸寸丈量大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保驾护航,更为当地乡村振兴建设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排查隐患不能怕麻烦”

狭长陡峭的山路因人迹罕至而杂草丛生,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建在山上的房屋似乎无人居住。

“无人机都拍了,要不咱们就不上山了吧?”带路的村民问道。

“不行,还是得去实地看一看!”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河源龙川县车田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项目负责人张云斌连忙摆手:“现在像是没人住,可能只是住户外出打工了。万一过年回来居住,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定要实地看过才放心。”

说罢,张云斌带着队员拨开杂草,沿山路而上,仔细勘查了房屋周边的环境,排查了地质灾害隐患后方才离开。

“排查隐患不能怕麻烦。不漏一户人家、不错过一个隐患,是我们这次任务的基本要求。”张云斌说。

河源龙川县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多,削坡建房的情况比较突出;与此同时,农村地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小孩居住,防灾避险能力较弱。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的压力很大,做好隐患排查工作也因此格外重要。

为了按时完成调查任务,调查队员们早出晚归。每天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就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直到暮色降临,光线黯淡得无法进行记录的时候,野外调查工作才算告一段落。完成外业工作回到驻地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整理当天数据,反复校准核对。

“项目工期太紧了,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张云斌感叹:“很多队员一晚上只能睡4个多小时,但谁也没有牢骚和抱怨,第二天又是精神抖擞地出发。”

村民变身“义务讲解员”

“我们不仅仅是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员,更是防灾宣传员。几个月以来,不仅要开展隐患定位、测量工作,还要深入乡村,上门对当地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引导。”张云斌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

在过去,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通常被印成宣传册发放,或者做成科普动画。“这些产品能够让村民们对地质灾害形成初步了解,但对于避险避灾知识的讲解,比如遭遇山体滑坡、泥石流要往哪里逃生,要结合村民生活的环境、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张云斌说。

因此,在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的过程中,地质队员们采取了专业调查与入户走访结合的方式。每到一户进行调查时,他们不仅要仔细排查依山削坡建房的情况,还要耐心地向村民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和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任务虽然艰巨,但好在经过持续宣传和科普,大部分村民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有不少村民还主动加入了宣传的行列,实现了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转变。”张云斌说。

龙川县贝岭镇石马村村民钟展强就是其中之一。钟展强今年已经70多岁了,在村里居住了大半辈子,亲眼目睹了多次洪涝灾害的发生。每当汛期来临,他常常惴惴不安。

调查队员们获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到钟大爷家里,耐心地讲解防灾避险知识,在消除恐慌情绪的同时,也帮这一家人树立了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

掌握这些知识以后,钟大爷俨然成了村里地灾防治的“义务宣讲员”,常常主动向家人、邻居讲解避灾知识。在他带动下,村里的“义务宣讲员”也逐渐多了起来。村里的不少孩子,问起地质灾害防治顺口溜都能脱口而出。

“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成果。我们负责把隐患一个不落排查出来、治理好,带动人民群众也都积极加入群测群防的‘防护网’,这样才能共同构筑好地质灾害防御、避险的‘人防’屏障。”张云斌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通讯员 危然

关键词: 地质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