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城”!阜阳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生活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推动资源循环再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起,我市就制定方案、明确试点、建立厨余垃圾处置中心。日前,又印发《阜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在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上再“亮招”。
探索中的垃圾分类之路
近日,记者在阜阳经开区黄庄社区和畅家园小区看到,传统的老式垃圾桶早已被蓝红绿黑相间的“垃圾分类房”代替。居民薛女士拎着两包垃圾前来,将厨余垃圾丢进绿色垃圾桶,生活垃圾丢进蓝色垃圾桶,随后在一旁的感应洗手池洗手,显得早已习惯。
作为最早的试点之一,和畅家园小区通过“环保积分”、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垃圾分类已经习以为常。
同和畅家园类似,如今,我市已在116个小区、286所学校单位开展试点,设置2720个分类投放点,供市民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
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会经过不同途径去往不同的处理基地:绿色垃圾箱的厨余垃圾经过专用运输车被送往阜阳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蓝色垃圾箱的可回收垃圾通过专业化分拣处理,实现循环再利用;红色垃圾箱的危险废物将在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置中心(一期)实现无害化处置……
除了源头分类,我市还在垃圾分类运送处理端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去年年底,阜阳首家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投入运营,占生活垃圾总量四成以上的厨余垃圾,有了“新去处”;今年上半年,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置中心(一期)投入使用,危险废物在阜阳实现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类全覆盖进入倒计时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阜阳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最新目标。
根据《方案》,今年年底,阜城主城区范围内将建成运行并完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厨余垃圾处理系统;颍泉区城市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颍州区、颍东区至少一个街道城市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到2023年底,阜阳中心城区(包括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阜阳经开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市城南新区)城市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城市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提升市民自觉有“新招”
为提升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方案》给出一系列现实可操作的办法。
首先,垃圾分类设施跟上。分类投放设施要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要求,统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标识,合理布局在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加快推进“撤桶并点”工作;构建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转型升级,统筹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分拣中心或集散场地;加快完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升级改造垃圾转运站,配备专用运输车辆,规划“邻避产业园区”或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优化技术工艺,分类处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
其次,全链条管理要规范。一方面,从源头上减量,推动单位、家庭和个人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鼓励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设置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避免产品过度包装,推广应用环保布袋、纸袋等,旅游、住宿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推行净菜上市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提倡绿色办公;另一方面,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运输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规范分类处理,探索并推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
同时,将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变行动。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教育阵地,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激发群众自觉参与;发挥示范作用,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开展全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广泛动员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发展。
最后,完善配套政策有保障。在法治保障上,加强法治和政策制度建设,适时修订《阜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检查;在科技支持上,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构建从源头到末端、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分类技术支撑体系;在收费机制上,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结合实际并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修订《阜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体现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作者:王雪洁 通讯员 郭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