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资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广东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患者妊娠期发现甲状腺有结节,生产后结节长大,内侧有淋巴结。下一步是否需要其他检查?”8月8日,茂名化州市医共体总医院中垌分院的医生,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与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共体总医院的专家进行线上会诊。专家建议做穿刺活检,排查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这是一次聚合了省、市、镇三级医疗资源的会诊。患者不必奔波,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享受省级大医院同质化诊疗。


【资料图】

为推动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百姓看病难等问题,2017年广东选取粤东西北地区15个试点县,探索县域医联体建设。2019年,广东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近日,广东发布了《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对未来3年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新要求。笔者来到茂名化州市、阳江阳西县、清远连州市、河源和平县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广东探索。

打通医共体建设堵点

走进阳江市阳西总医院边海村卫生站,笔者看到诊室里配备了电脑、心电图机、血压测量仪,医疗用品也经过阳西总医院的统一消毒,干净整洁。

10年前,边海村居民看病用药,主要来自村医陈玉琼的家中药柜。2017年,阳西县启动医共体建设,边海村有了设施完备的村卫生站,成为阳西县医共体网络中抵达百姓的重要末梢。

在基层,县、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一,人才缺乏,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医院信任度不高。广东在县域内整合医疗资源,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联起来,引导县域医共体利益共享,构建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县域医疗卫生协同一体化服务模式。

比如,阳江市阳西县把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儿医院的资源进行横向整合,把相同科室人员合并,形成以总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儿医院各有专科特色,下覆8间镇卫生院和138个村卫生站的树根状医共体网络。

要让重新组建的“一家人”下好“一盘棋”,就得有同一套规则。阳西总医院对县、镇、村的医疗机构,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后勤和医保支付“八统一”管理。

资源融合打通县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堵点,让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

河源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村民黄新才,因血压急速升高病情危急,在双向转诊制度下,他从村卫生站转入县人民医院仅花了20分钟;茂名化州市中垌镇居民刘明(化名)因脑梗塞在县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下转到中垌分院进行康复治疗,离家近且花钱少。在检查结果上,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患者看病不用重复检查。

平台搭好了,还得有人才支撑。粤东西北多为山区,乡镇卫生院因位置偏远、待遇低等问题,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阳西县对统招统管统用人才按照每年每人6万元的标准连续补助5年;和平县对基层卫生人员财政补助人均每年增加5.33万元,基层全科医生薪酬待遇每年最高达18万元。

连州市则通过人才柔性流动为基层医护人员打开晋升通道,连州市统招人才在乡镇分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经过考核回到县级医院,之后还能申请回乡镇分院做管理人员。

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

要让百姓信任家门口的医院,提升医疗水平是关键。借鉴广东省级三甲医院组团式全覆盖帮扶县级医院的方式,医共体内的县级医院带着省三甲医院传授的经验与技术,成为帮扶者,下沉到乡镇分院与村卫生站。

2021年,化州市总医院选派72名医护业务骨干,组团式进入24个基层分院进行帮扶,分别建成“四个一”,即一个专家工作室、一个特色门诊、一个联合病房、一个业务质控体系。县医院业务骨干担任镇卫生院副院长、科室主任,让人才和技术真正沉下去。

截至2021年,广东医共体试点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开展一二级、三级手术占比持续提升,能够开展一级手术的一般乡镇卫生院占比为69.40%。2021年,这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为85.4%,基层就诊率为64.5%,患者正在逐步回流县域、回到家门口,县域内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5G时代,广东也加大力度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让基层医生可以和专家线上“面对面”。比如在化州市总医院,就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平台,通过远程5G云诊疗系统,医生们可以实现覆盖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专科医生的多学科会诊。

河源和平县医学影像联到镇,远程心电通到村,填补了村级心电诊断的技术空白。截至今年6月,和平县总医院为各基层分院提供影像诊断服务4527人次,心电诊断17.81万人次。

得益于远程心电诊断系统,阳西县边海村卫生站及时发现两例心梗患者。村医陈玉琼说,2021年,有两位村民因为心脏不适,在卫生站做了心电图。检查数据直通阳西总医院,专家实时诊断发现不对,马上派救护车接去总医院治疗。“要不是有心电图机,有专家实时诊断,可能就耽误了。”陈玉琼说,这两位村民因及时救治,如今已恢复正常生活。

重视健康管理 把预防做在前头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重点工作。2019年以来,广东省医保局陆续在15个县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阳西县、和平县、连州市也在其中。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实行“总额预付,超支合理分担,结余留用”,即提前将本县医保资金打包给医共体总医院。这意味着,县域内重大疾病患者多,医保资金就花得快,反之就余得多。

阳西县作为广东最早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试点县,2020年医共体医保结余资金1600万元,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医共体内人员薪酬,按县、镇、村6∶3∶1的比例拨付到了各成员单位。同年边海村卫生站村医陈玉琼的年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其中医保结余收入达8000多元。

这项改革,促使医共体成员单位在群众健康管理上更积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将预防做到前头。

2022年上半年,和平县依托医共体组建10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筛查出高血压患者16704人,糖尿病患者5661人。和平县医共体总顾问黄兰婕介绍,在医共体架构中,县医院医生被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中,通过“总院+分院”“专科+全科”的搭配,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也为慢性病筛查建立通道。

在化州,当地开展大规模乙肝筛查工作。截至今年5月,化州已对10万人进行乙肝免费筛查,并对2万多例肝病患者实施分层管理,使化州乙肝发展成肝癌的概率从2.90%下降至0.25%,肝硬化转化成肝癌患者的概率从5.5%下降至2.96%。目前,化州已建成县域医共体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肿瘤等疾病的“医防协同”体系。

医共体建设这些年来,阳西县、和平县、连州市、化州市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也为2020年广东发布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等15个指南的制定提供了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李秀婷

见习记者 刘汉能 通讯员 粤卫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