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遇见广州|天上鹊桥会,古村乞巧时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资料图】

又到一年七夕时。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节日。2006年,乞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被人们追捧。

穿越时间的洪流,探身历史的长廊,七夕这一被赋予浪漫和美好期待的节日,从千年走来,蕴藏在古村代代相传的习俗里,绽放在乞巧飞针走线的手工艺品中。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当古老的七夕邂逅现代的广州,在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的第18个年头,元宇宙带我们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年轻人逛市集、身着汉服对月“乞巧”。现代文化与历史传承延续交融时时上演;数字与古老的手工艺碰撞出新火花。

从一个古村的民俗活动到国家级非遗项目并影响至海内外,以文化为“鹊桥”,珠村乞巧这一传统,既坚守在古老的祠堂中,创新于城市中,更活跃在云上、传递在课堂里。

从千年走来,乞巧“声”不绝。

从千年走来:古村重巧夕

天上鹊桥重飞渡,珠村乞巧又一年。

醒狮舞动,古乐响起。在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的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古乐响起,明德堂祠堂内巧姐们行礼、祈福,吸引游客市民参观。

乞巧是珠村特有的习俗。作为“2022·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会场,这里将按传统习俗进行“祈福”“拜七娘”“对月乞巧”等活动。

七夕,广州人又称“乞巧节”“七姐诞”“七娘诞”,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

乞巧节在西汉时普及,宋代时达到鼎盛。而在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珠村,农历七月初七是村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这是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旧时珠村乞巧节的盛况。

广州人历来重视过此节,后因各种原因乞巧民俗一度中断没落,1998年随着天河珠村的几名巧婆婆开始在祠堂“摆七娘”,乞巧节再次得到复苏。

乞巧节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的日子。在当代,乞巧节的民俗文化在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珠村得到保留、传承和复苏。

按比例“微缩”的珠村牌坊摆件;77只喜鹊组成的“鹊桥”……在位于珠村祠堂明德堂中庭的乞巧供案上,上百件微型工艺品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这是珠村乞巧婆婆们展示的乞巧传统工艺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乞巧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乞巧作品的材料和主题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融入了声、光、电等新技术和珠子、亮片、丝网等现代材料。

“那么多琳琅满目的作品,都是我们参与的巧姐的辛劳,还有巧哥们的心思,我们通力合作,希望将作品做得多姿多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续传承下去。”天河乞巧文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尧珊说。

与时代相遇: 乞巧“声”不绝

69岁的潘慧君是珠村的“巧姐”,也是天河乞巧文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环保材质的珠花、精美的工艺品,在她布满皱纹的巧手下,一次次诞生令人惊叹的“巧品”。

而今,君姨更承担起传播乞巧手工艺的重任,定期到周边学校上课、义务为游客讲解。

在村里,她为孩子们上起课,教授他们用环保材质做出手工艺品。“我在珠村长大,一直参与乞巧活动。能把喜欢的乞巧手工艺传给年轻人,把我们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是我的初心。如今,乞巧文化也走进校园,我非常欣慰。”潘慧君表示。

天府路小学四年级学生黄奕铮也参与到乞巧手工艺学习中。“在乞巧节,能向非遗老师学习制作手工艺品,我感到非常开心。手工艺品既精美又环保,我也要回去和我的同学们分享这个经历。”

2004年,珠村小学将乞巧手工艺作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小学课程。随后,珠村小学与珠吉街道办事处合作开发教材《我们的乞巧》,并正式在课堂中使用。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村小学第一批小乞巧手艺人也已经二十多岁。乞巧民俗自小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通过文化交流、公益课堂等形式,乞巧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出去。

如今的乞巧节,已经成为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仪式,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非遗习俗的窗口。

“这么多年来,乞巧文化节从村民自己的传统仪式到社会各界参与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中外游客和年轻人参与。”珠村居民梁小姐多年连续参加乞巧文化节活动,她说,自己早已喜欢上了乞巧文化和汉服文化。

和世界拥抱:文化搭“鹊桥”

从一个古村的民俗活动到国家级非遗项目并影响至海内外,乞巧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除了民间的自发兴起与传承,也有官方的推动加持。

自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落户天河珠村至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珠村乞巧早已从村落民俗上升为惠民的大型文化盛典,不断创新,走入现代生活,来到年轻人身边,成为平常日子里的美好记忆。

18年来,不断攀升的人气正是乞巧这一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的最好注脚,也是乞巧文化节不断创新的动力。

今年,除却传统的乞巧仪式外,元宇宙、沉浸式观赏体验也实时上演。启动仪式上,首次发布依托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建设的元宇宙数字乞巧文化博物馆。

“我是乞巧文化传播者,接下来,我将带着大家领略乞巧文化流传千年的魅力。”身着汉服的博物馆虚拟讲解员班昭“云上”亲切向观众打招呼。

在博物馆内,通过元宇宙相关技术,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云上”体验博物馆艺术展项讲解和720度全方位展品展示。

“今年,作为传统文化的乞巧有了更多科技元素,首次引入元宇宙,也带来了文化+科技、文化+时尚等更为丰富的融合形式。我们期望,让非遗融入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参与。”广州市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佳美表示。

除了主会场天河珠村,本届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市内还设有九大分会场,为市民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多业态创新融合,激发乞巧文化“破圈”活力,亦进一步促进非遗和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射箭、投壶、望月……古人的这些过节方式也被许多年轻人所追捧,他们从传统民俗中寻找过节的仪式感,去追寻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浪漫情怀。

华灯初上,霓虹璀璨。三五成群的游客纷纷拍照留住这醉人的岭南夜色。天空中繁星点点,忽明忽暗,对影成双。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乞巧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在一代代的传承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郭苏莹 钟晓宇

【摄影】罗一飞

【剪辑】余妍玲

【海报】张雅

【统筹】冯艳丹 罗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