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加强本土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振兴山区试点……省长信箱这样回复道
南方网讯 (记者/张菲菲)“江门拥有中微子实验室、科技园和产业园,但人才储备不足。”“蕉岭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近日,有网民在广东省政府网省长留言信箱留言,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立即受理并于6月28日作出详细答复。
网民“lin”6月4日留言称,近年来江门在大力发展基建,建设科技园、产业园,扶持科技型企业,优化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有望成为最具发展力的城市,但人才储备不足。他认为,江门大部分企业属于制造业,应该加强中专学校的建设,整顿学风,建设省内一流大专学校,为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科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而科技来源于人才。”他建议江门市加大对教育的支持与人才的培养。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根据江门市政府反馈意见回复称,目前,江门幼高专二期建设预计2022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首期工程验收完成,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首期工程基本完成;着力推进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台山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和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和园区联结、与行业联合、同企业联盟,推广“订单式”、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投入4.3亿元建设鹤山“双元制”教育中心,为中欧中小企业精准培养技术人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立梅州蕉岭山区整体生态经济块改革、人群结构改革、山区地势块改革试点,可以更好地推进梅州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发展。”5月23日,网民“自由星空”留言认为,为了防止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经济区域差异过大,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意在山区的振兴发展,建议梅州市蕉岭县利用现有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根据梅州市政府反馈意见回复称,近年来,蕉岭县以“世界寿乡·富美蕉岭”为定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试点改革,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增强农业活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农村环境不断美化。下一步,蕉岭县将积极申报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大探索力度,形成更多改革经验。
记者获悉,自2016年9月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省长留言信箱上线以来,省政府办公厅依托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和省政府门户网站“我有话对省长说”栏目办理网民给省长的各类留言,共收到并办理有效留言过万条,办理率近100%。
【省长留言信箱回复原文】
网友您好!近年来,江门市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产业的能力,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加快院校建设。目前,江门市共有2所本科院校,6所高职院校,17所中职学校以及3所公办技工院校。在此基础上,江门市不断加快院校建设步伐。一是启动江门幼高专二期建设,预计2022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建成后可容纳在校生7500人。二是大力支持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落户江门,目前已开设20个专业,在校生达3018人。三是完成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首期工程验收,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总投资21亿元,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四是着力推进江门市技师学院荷塘校区、台山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和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
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全省率先成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盟和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技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二是探索在企业建设“产业学院”模式,学生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开展实习实训,教师为企业员工举办技能提升培训班,围绕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健全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园区职校”“园区技校”,推动职业学校和园区联结、与行业联合、同企业联盟,推广“订单式”、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四是推行中欧合作培养模式,建成全国职业技工院校首家“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华南地区首家“机器人培训考试中心”,投入4.3亿元建设鹤山“双元制”教育中心,为中欧中小企业精准培养技术人才。
下一步,江门市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布局职业教育资源,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一批优质的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感谢您的留言与建议。
网友您好!近年来,蕉岭县以“世界寿乡·富美蕉岭”为定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试点等“国字号”“省字号”农村改革示范试点任务。通过改革,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和增强农业活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农村环境不断美化。
作为全国、全省“三农”改革的试验田,下一步,蕉岭县将积极申报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大探索力度,形成更多改革经验。扎实推进城乡医疗、教育、交通等一体化,全力探索农村改革新实践,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感谢您的留言与建议。
关键词: 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