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隔离、“神兽”在家上课很烦躁?专家:要接纳负面情绪,亲子交流少责备、多肯定
南方网讯(记者/黄小殷)本周三(4月20日)广州市中学(白云区除外)返校,小学则暂缓恢复线下教学。这意味着一部分家长们还没能迎来“神兽归笼”的日子。记者多方了解到,中小学生近10天的居家线上学习给家长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不便,部分家长、孩子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亲子关系“危机”。因疫情居家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亲子之间如何良性沟通?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李雷俊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李雷俊,她谈到,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接纳特殊时期下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反应,自如面对孩子居家期间的学习问题,别让焦虑烦躁的情绪影响孩子。与孩子交流时,要少责备,多理解、多沟通、多鼓励、多肯定。
● 家长请知悉:网课就是网课,比不了在校上课...
南方网:中小学生实施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哪些因素是引发亲子矛盾的源头?
李雷俊:网课这一线上教学模式对于家校而言都是新鲜事物,新鲜事物带来了不确定性,被打乱了家庭固有的生活模式,这往往会导致家长产生焦虑、紧张、不适应等心理反应,这属于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不少家长在收到上网课的消息后变得反感、烦躁,这种情绪自然也会影响到对待孩子的态度。当他们发现孩子上网课质量差或作业无法及时完成时,更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有可能放大了孩子的缺点。
大人每天下班后,回家还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增加了家长的生活负担,让忙碌了一天的家长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尤其当孩子功课一团糟的时候,不少家长烦躁、焦虑的情绪油然而生,容易对孩子发脾气,甚至过分指责孩子的不是。
南方网: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家长做心理调节、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李雷俊:其实,家长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上网课的质量通常不如线下教学,这对所有学校、学生来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非个别学生的困扰。
家长首先要接纳的是,居家学习效率本来就相对较低。事实上,大人居家办公时工作效率往往也不高,也容易被家里的琐事影响,孩子居家上网课自然也容易分心,自律性不足。所以要接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适当降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重新布置上网课的环境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比如让孩子在相对安静的房间上网课,拿走周围的玩具、书籍等与上课无关的物品,净化上网课的电子产品界面,避免无关人员的打扰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辅导功课太“上火”?先息怒,换个家长上
南方网:网友调侃“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李雷俊: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应该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静而严肃地与孩子探讨具体的问题,就事论事。在与孩子交流时,采用“不打、不骂、不唠叨、不威逼、不利诱、不欺骗”的方式,更不要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语言。
比如,仅针对题目出现错误是由于粗心还是没有掌握知识点,可以怎么解决进行讨论,而避免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孩子”等。如果家长情绪确实过于激动难以控制,则建议暂时离开一会儿平复心情,或换一个家长进行辅导。
如果线上教学期间,遇到软件操作困难,或者孩子作业难以完成的情况,家长可以向学校及时反馈问题。家长应该给予学校信任,在优化线上教育方面,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做出调整。
另外,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规划可以按照学校安排的课程表来执行,保持正常的作息,形成规律的结构化居家生活习惯。课余时间注意增加亲子游戏、亲子有氧运动或户外运动次数,这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缓解孩子和家长的不良情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缓解负面情绪“良药”:要倾诉!去运动!
南方网:身处管控、封控区内的居家隔离群体,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李雷俊:受疫情影响,被隔离的群体情绪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担心、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失眠等。其实,这是人们身处当下特殊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大家首先应该接纳这种情绪状态,不必因此感到有负担,甚至自责。
同时,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官方渠道去查找不确定环境中的确定信息。比如,我们通过4月18日的官方发布会就可以了解到,广州疫情传播风险持续降低,这就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说明广州的疫情是可控的、安全的。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是不是会镇定很多呢?
另外,通过了解关于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及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就会发现,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接种疫苗后,哪怕确诊了也几乎都是轻症,类似于普通感冒的症状,可以治愈,所以即使不幸感染了,又有什么可怕呢?
当然,大家感到担心、不安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尝试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1、学会倾诉,主动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将自己的担心和不良的情绪释放出来,哪怕哭一场或者对着天空大吼几声,都是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
2、学会转移注意力,避免长时间关注负面的疫情报道,以免加重焦虑、抑郁等情绪。居家期间要尽量丰富自己的居家生活,让自己“忙”一点,比如看电影、烘焙等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3、利用深呼吸等方式学会放松,值得再三强调的是,有规律地(一周3-5次,每次40分钟左右)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哪怕是封控区无法出家门的居民,也可以在家尝试比如健美操、动感单车等有氧运动。
4、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也很重要,不建议居家期间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甚至黑白颠倒,这样也会对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南方网: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之间存在“屏障”,居家期间家长应如何做好引导?
李雷俊: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观点、个性,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追求自主性,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居家隔离期间,他们被迫减少对外的社交频率,与家长朝夕相对。而很多家长依然用管教小孩子的方式管教他们。因此,容易在生活细节、学习问题等方面引发矛盾,进而引起争吵。
其实,居家期间也给了家长更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相处的机会。家长如果一味地以命令式语气与孩子沟通,总是对孩子的想法或观点予以否定的话,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拒绝与家长沟通,甚至想挑战家长的“权威”。
家长应该像对待朋友,或者像对待别人家孩子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平等、友好地协商沟通,同时注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好的方面,避免用家长固有的观点和角度去评判孩子的观点和行为,必要时要学会对孩子适度让步。
● 患有情绪疾病的,药不能断!
南方网:如何判断情绪问题的严重程度?什么情况需要求助医生?
李雷俊: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到无法通过上面提到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明显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更甚者对生活完全失去兴趣,变得悲观消极,这时要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这里也要提醒家长,疫情期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长期的居家生活,有可能导致孩子原有的焦虑、抑郁情绪加重或出现新的情绪问题。当孩子出现持续的睡眠不好,胃口差,懒言少语,烦躁易怒,对日常爱好失去兴趣,缺乏做事的动力甚至出现自伤等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介入。
南方网:如何看待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疫情期间的用药问题?
李雷俊: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在隔离、封控期间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反复或加重,而且像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慢性精神疾病本身也需要维持治疗,均不建议贸然中途断药。
若患者身处封闭、管控区实在无法亲自到医院复诊,可通过一些网上医院寻求续药帮助,现在广州的很多医院,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专门为不方便亲自来门诊复诊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患者线上续药、快递到家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呼吁,疫情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封控或管控区域的社区要及时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药需求。
版权声明:作品版权归南方网、粤学习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