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管控区内搭起临时医疗点,24小时服务,“有药必达”!
“不好意思请您稍等一下。”
越秀区矿泉街管控区临时医疗服务点的
黄嘉桓在管控区内的临时医疗点不停地向
前来咨询的居民提供指引
时不时还要负责为居民送药上门
短短几天,他已经跑烂了一双皮鞋......
4月9日,越秀区矿泉街七个社区被纳入管控区
由于社区多,居民数量大
原本正在改造提升的社卫中心一时无法应对
管控居民的日常医疗保障及救治
面对疫情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疏通居民就医、用药通道
成为街道、卫生等多部门面临的一道挑战
“慢性病患者需要维持稳定用药,过敏、痛风发作、外伤处理、发热待查、腹痛待查等各种常见疾病,长期卧床患者需要换胃管、尿管、护理伤口,癌症患者需要入院手术、化疗、复查,几十个需要定期隔天透析的居民......”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院长助理黄家桓说,大家面临的困难亟须解决。
4月12日,越秀区中医医院抽调得力医务人员入驻矿泉街管控区,设立两个固定电话热线,安排10名工作人员接听热线电话,转接紧急的求助信息给专科医生;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成立管控区孕妇服务小组,摸查管控区内孕妇情况,建立案册,每天随访;区卫健局协调区内四家专科医院,经过综合评估后,将在管控区的28名医护人员紧急召集到矿泉街管控区内定点住宿管理,临时借用管控区内的一个服务中心及邻近的一家民营医疗机构,于14日晚设立并启用了“矿泉街管控区临时医疗服务点”。
在临时医疗点启用的15日当天,就接待了前来寻求服务的居民153人次,开出了147张诊疗处方,提供超声检查5人次、换药清创等治疗7人次、门诊手术1人次。
一所小型的临时医院让管控区的居民能够获得安心的医疗服务,对缓解管控期间的情绪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开始,我们平均一天能接到200来通电话,都是居民打来反映情况的。”黄家桓说,“社区医生们除了要不停地接听电话,登记居民的求助情况,指导居民用药,解释政策,安抚情绪,医生们还要上门采样、看诊,判断轻重缓急,根据防控就医指引的调整做居民的沟通解释工作。”
短短几天,黄嘉桓已经跑烂了一双皮鞋
随着各流程工作的不断磨合,管控区临时医疗点的服务逐渐走上正轨。
“现在每天打电话来反映问题的电话明显减少,就昨天来说,8个小时一共是56通电话。”黄家桓说,目前,临时医疗点加上后勤人员,一共有56人,5个全科诊治,24小时开放。
在矿泉街的管控社区里,杨波每天在巷子里穿梭,他不是快递员,但是比快递员更忙。
从早到晚,杨波脖子上挂着个粉红的工作证,手里拿着小箱子小袋子,一边走一边盯着手机屏幕,时不时地举到耳边通话。他是管控区内的临时快递员,也是居民口中的临时“快递小哥天团”。和他一起的还有李俊生、黄浩林、徐家星、何洪锦、凌俊杰、莫俊杰等人。
熟练的“送单”工作是一天一天磨出来,谁也想不到,他们来自越秀区财政局,原本每天只和数据报表概率账册打交道的工作人员。
4月11日起,他们七人被紧急召唤到管控区,从进入管控区到现在都一直在大街小巷中奔走。
在管控区的“送药群”里,他们最常说的是“马上”“这个我来”“已经送到”。
在管控区送药并不容易,由于网格化管理,每小格之间并不相通,需要一个通行证。由于巷道多,一些定位不是那么容易能找到。“有时候,他们可能按照地图的导航走了20多分钟才到达了现场,可是到了现场才会发现,那个点就在他们工作点的隔壁不远的地方,但是因为阻隔,无法直接到达。所以送一单的药确实是比较累,比较费时间,但是他们依旧是无怨无悔。”黄家桓说。
“没有任何工具,就是步行,遇见发热、急需用药的病人,就跑步前行。”杨波说,他们24小时待命,不管什么时间段,必须把药交到病人手上,“见到老人家开心的表情,什么都值了”。
在五天的时间里,共为近120个居民送去了急需的药品,缓解了管控居民的焦虑情绪,链接起来管控区医疗保障的最后一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