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党员“突击队”的广州抗疫记

4月15日,对于广州市协作办公室的邓志军来说,这是难得能“收拾”自己的一天。

一周前,广州市协作办公室一支5人党员“突击队”闻令而动,从办公室直接出发,奔赴疫情前线,成为第一支来到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道报到的支援队伍。邓志军担任这支“突击队”的队长。

自4月8日至14日,广州市白云区连续7天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邓志军带领着这支“突击队”连续活跃在核酸检测一线,每日忙碌到凌晨。

第一支到达的“突击队”

4月8日10时15分,邓志军对这个时间节点记忆深刻。

“广州市委组织部会同市直机关工委、市国资委等单位,迅速统筹全市机关干部、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职工力量,投身基层一线疫情防控。”邓志军说,广州全市“组团式”对口支援机制有效运转起来了。

10时15分,邓志军在微信群通知紧急集合,“突击队”成员卓永宏、张继宏、黄智聪、蒋涛迅速赶到。10分钟不到,5人“突击队”集合完毕。

邓志军开着私家车,载着“突击队”成员一路逆行,从荔湾区开到白云棠景街沙涌北社区,几个人甚至来不及收拾衣服和生活用品。

“报到!”10时59分,对口支援棠景街的第一支党员“突击队”来了。“通知11时到,我们10时59分就到了,只争分秒。”邓志军非常注重时间观念。

“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战斗’。”邓志军说,除了几名队员快速响应号召以外,早已做好前期部署工作。4月2日,广州市直机关工委召集开会,要求各个单位在4月6日之前组建好“突击队”和“预备队”,随时做好对口支援各区的准备。

邓志军所带领的这支“突击队”在4月6日正式组建,随后进行一系列疫情防控工作的培训。“从建立微信群起,我就要求他们多留意手机信息,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邓志军说,当天的通知一发,一个个“秒回”收到。

一条“战壕”的“战友”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处室,但现在就是一个整体,是一条‘战壕’的‘战友’。”邓志军说。

每天早上6时30分,5名“突击队”队员准时起床,等待街道安排一天的工作。这7天里,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棠景街沙涌北社区颜氏宗祠点的核酸检测工作。

“每个人的工作是交叉进行的,谁负责扫码、谁负责维持秩序、谁负责贴码,如今大家都已经形成默契。”张继宏说。

在邓志军看来,核酸检测看似简单,但也需要动脑筋。“怎么提高检测效率、怎么避免交叉感染、怎么保持人员间距等,其实都有很多的讲究。”

邓志军和队友们发现,因为穿戴防护服,棉签包装纸很难撕开,这个环节医护人员用时快则2秒、慢则十几秒,如果每个人都能节省几秒,检测效率会大大提高。

为此,党员“突击队”专门安排一组人员帮助医护人员撕开棉签盒。小小的一个细节改变,让核酸检测效率大大提升:本来一分钟可以采样约5人,现在一分钟可以采样约6人,“突击队”所在的核酸检测点一天可以检测约1.3万人。这一做法,更是被推广到棠景街所有核酸检测点。

同心抗疫,忘记了疲劳

4月15日,白云区棠景街抗疫第8天。白天,全员核酸检测暂停,5人“突击队”终于能稍稍休息。

“中午饭我帮你们做!”15日一早,酒店楼下的一家商铺老板,在超市里认出了5人。前7天,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老板早已记住了他们的“红马甲”。

中午12时许,商铺老板从菜市场买了180元的菜,做好一顿午餐送到了酒店,有鱼、白菜、韭菜炒蛋、蒜苔等,对他们来说,这一顿午餐十分丰盛。

邓志军告诉记者,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因为穿着防护服或者红马甲,许多年轻人主动找到他们,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4月14日,一名广州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申请加入到核酸采样工作中。黄智聪说,她的加入让原本3小时才能完成的核酸检测提前了1个小时,采样结束她就走了,我甚至没来得及问她的名字。

“不断有‘90后’‘00后’支援抗疫,他们传递了年轻人的正能量。”邓志军说,参加核酸检测的居民,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有,居民积极配合抗疫工作,这让他忘却了疲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