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针下好“绣花针”!杭州“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如火如荼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当下,杭州全城迎亚运建设正如火如荼。杭州的建设者们在一个个细节中传递着民生为本的城市理念,一针针下好“绣花针”功夫,努力使亚运相关建设成为经典之作。

杭州在全国首创了一个赛会新概念,把从亚运场馆临的公共交通站点、公共停车场等至亚运场馆入口的区域确定为“最后一公里”的体验区。

这里的建设者,是怎么使出“绣花针功夫”?我们一起来看看。

背景材料

何为“最后一公里”体验区?

美丽杭州迎亚运。

目前,全市的“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由市城管局牵头,共计180个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截至3月底,已完成52个,其余128个项目,预计将于5月底前完工。

全市45个亚(残)运体育场馆(村)被划分为29个“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其建设内容包括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打造城市国际化标识系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五方面内容,最终实现杭州亚运会场馆周边人文气息浓郁、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健全、城市治理井然有序的目标。

A

修路不是“想干就能干”

要见缝插针,还要一专多能

项目:亚运会板球场馆“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之留和路整治提升工程

留和路(余杭区界-天目山路)全长6.3公里,作为通往亚运场馆的主要通道,也是通往留下、小和山唯一的城市主干路,早晚高峰期常常是拥堵状态。工程于去年12月进场施工,预计今年5月完工。通过道路整治、绿化提升等方式,未来它将被拓宽成双向6车道,沿线绿化也会和自然紧密相融,让其成为一条具有亚运风情的山水绿廊,同时也可以作为后亚运时代留下的景观遗产,健全完善的功能服务设施,也可以大大提升周边人群学、生活的环境品质。

张清波是留和路项目的负责人,他说,他们不仅仅是个施工队,还身兼数职。

“首先,由于交通流量较大,交警部门要求我们先拿出应急的交通组织方案,虽然是修路,但道路还是要通的。为此,我们还把边上出城的荆山岭路扩了1个车道。地铁和管线也在这条路上施工,计划也是5月底完工,不能等,为了确保按时完工,我们就只能穿插作业,大家都住在工地上,随时待命。”

3月29日晚上7点,天已很黑,留和路施工现场还很繁忙。路灯下,记者发现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东门附的绿化带内,很多工人人手一个小锄头,正在种植一棵棵矮矮的麦冬苗。

张清波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的常态,“前几天地铁管线施工刚结束,才移交到我们手上。道路两侧沿线都需要绿化提升,工程量很大,工期也很紧,我们只能分秒必争。”

“不仅仅是绿化,道路那一侧,还有在浇筑沥青的。”张清波说,他们项目部和地铁的施工方建了一个微信工作群,信息时刻都在跳。“他们做完100米,一声令下,我们就赶紧接过来做路面,工人都在后面备着,随时出发。”

“从我们进场开始,除了施工,这条路上发生的很多问题,也都需要我们随时解决。道路破了,赶紧去填补;路灯不亮了,赶紧去修;下雨天排水不畅,赶紧用临时水泵去疏通;还有道路拥堵……”

留和路由东向西贯穿高教园区,沿线有3所大学和1个寄宿高中,每到周末,往来师生和家长很多。今年2月20日,正好是周日,那一天让张清波记忆深刻。

“年后学生返校,下午留和路就开始大拥堵,车辆、人流密密麻麻,起码有几万人,路上水泄不通。为确保施工、通车两不误,我们一方面组织工人们赶工,另一方面召集30多名管理岗人员出动,变成临时交通疏导员,在每个路口和交警一起维持秩序,引导车流,扩建车道的荆山岭路起到了很大分流作用。在堵点上,我们不停劝导车主迅速绕这条路出城。”张清波回忆,大家从下午4点一直忙到深夜10点,晚饭都没时间吃,嘴巴干得发痛。

B

路工程挑战“抠细节”极限

反复走路开车,高差小于5毫米

项目:上城区体育中心“最后一公里”体验区之路工程

4月上旬,体验区内有6条道路要完成提升改造,它们分别是三新路(富春路-钱潮路)、之江路(钱潮路-庆春东路)、庆和路、庆谐路、剧院路和梁祝路。作为亚运保障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整度”是道路修缮的最关键一环。

上城区城管局基改中心工程部的负责人安沈临,是路工程的总“把控”人。“我对整度的要求,是修缮道路点位高差必须小于5毫米。”

“当我刚接到这个项目时,我内心很焦虑,感觉压力巨大。”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做方案,和项目部的同事们就多次勘察现场,反复感受。“慢走感受,边走边跑感受,开车感受,最终才有了我自己理解中的道路整度结论,为此方案也修改了不下10次。”

安沈临介绍说,要让道路整,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地下空洞,二是摊铺沥青。“空洞和管线破损问题,先通过CCTV有线电视管道机器人检测,有问题就解决,彻底解决沉降。剩下的,就是解决路面的基础病害,先铣刨,再摊铺沥青混合料。沥青摊铺尤为讲究,是能在路‘作战’中取胜的核心一步。”

记者坐车在基本修缮完毕的之江路上体验了一下,感觉行驶稳,车辆没有颠簸,乘坐感比较舒适。

面对如今整的沥青路面,安沈临说,这是经过反复检测的。“沥青刚倒出来的温度高达110℃,我们在浇筑沥青时,道路两侧专门站有工人,拉着长长的直线做参照,摊铺完之后,工作并未结束。刚铺上的沥青因为高温或机器铺压看上去是的,但冷却后可能会出现凸起或者凹陷,工作人员穿着底鞋用脚去感受地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等沥青冷却后,三米直尺就出马了。专门的检测人员把其摆在测试地点的路面上,目测最大间隙位置,再用塞尺塞进间隙处,量测其最大间隙高度。

一聊起这个整度,安沈临就比较激动,他陪着记者走了一段刚铺好不久的沥青路面,边走边跺脚,“你看,多!”

这些工程目前看来已达到他的“苛刻”要求,6条道路即将崭新亮相。

C

造桥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周边居民乐了,再苦也值

项目:萧山体育中心“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之西河路南伸工程

西河路南伸段项目连接市心南路和萧然南路,全长565米,双向2车道,沿线设置桥梁一座,桥梁总长270米。如今,施工已接尾声,通车后,不仅能完善萧山体育中心周边路网体系,还能提高车辆通行能力,方便市民日常出行。

萧山体育中心是亚运会举重和足球项目的比赛场馆,记者在该馆旁边的“最后一公里”发现了一条架在河上的路,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算桥。

“亚运期间,萧山体育中心西门将是运动员的主要出入口,因此,这条路就成了杭州亚运会重点出行道路。断头路要打通,必须跨过边上的新开河,所以路只能架上去修。”项目负责的萧山区市政园林建设中心工作人员马良良介绍,西河路南伸段有一半是在河上,“我们是去年进场的,桥就处在新开河上,岸上宽度仅3米,项目施工场真是极度狭小,作业车辆通行困难。当时,边上的萧山体育馆也在施工,经过多番沟通,我们临时借用了一块5米宽场地,通过工序优化及穿插施工等方法,双方一起配合施工。同样是亚运项目,同样都在努力赶工,齐心协力一起干。”

站在新开河对岸,如今,可以清楚看到跨河桥的Y字形墩,造型美观。

马良良告诉记者,桥梁架是由几百根钢筋搭成,施工难度非常大。“由于,桥梁桩位基本处于河道中,桥墩截面尺寸小、钢筋多、布置困难,施工单位也是第一次遇到。之后,只能一次次要求设计单位现场指导绑扎钢筋,优化钢筋布置,当时大冬天,工人们站在桥上反反复复手工搭建,很不容易。”

这条路修好了,附的百姓也笑靥如花。

家住萧山区崇化小区的陆阿姨,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她和小姐妹们每天固定在南江公园晨练,结束后会沿着西河路回家,其间都会经过新改建的萧山体育中心。

萧山人心中的“玉兰路”——西河路,春天,玉兰盛放,是它最美的时候。3月底,记者来到现场时,这里虽未正式开通,但已能过行人。陆阿姨显得特别兴奋,她告诉记者,“以前,西河路南段就是一段窄窄的游步道,紧挨着新开河和萧山体育中心,我们人是可以走,但车开不来。如今,马路建得那么宽,以后有车一族也可以畅通无阻了!”杭州日报讯(作者:记者 任彦/文 张之冰/摄通讯员 王倩倩 章文瑜 桑亚美)

关键词: 杭州最后一公里 体验区建设 亚运场馆 亚运会板球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