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坚持祭扫并修葺管理 芦洲74岁老支书成烈士墓“守护人”

在芦洲镇芦村村一个青翠的小山坡上,安葬着一座烈士墓,墓碑上方是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碑上刻着“潘浪溪之墓”五个红色大字。墓主人是1948年在与敌军作战时牺牲的东纵战士潘浪溪,牺牲时年仅20余岁,被就地安葬在芦村老支书黄振威家的果园旁。

经考证,潘浪溪烈士是广州从化人,因多年来找不到烈士家属,其墓地一直由黄振威和家人祭扫,期间随同黄家的祖坟历经两次迁移、修葺,最终安葬在黄家的家族墓地,并单独立碑。黄振威从儿时起就崇拜烈士、祭扫烈士墓,如今已是74岁的老人,其60多年来坚持祭扫、管理烈士墓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惠城区和芦洲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黄振威老人一起合影。

清明将至,惠州报业全煤体记者随同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徐述一行来到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见到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芦村老支书黄振威,听他讲述潘浪溪烈士墓的由来,并在老人的带领下一起前往烈士墓祭扫,敬献鲜花缅怀烈士。

0东纵战士歼敌牺牲就地安葬 芦村老支书从小祭扫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黄振威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潘浪溪烈士的事迹更是记忆犹新。

黄振威说,听其父辈讲述,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有一支东江纵队追击敌人至博罗石坝时,与国民党部队相遇,并发生激烈的战斗,取得胜利后,当时年仅20多岁的东纵战士潘浪溪腹部身受重伤。石坝与芦村隔东江相望,由于部队要继续追击敌人,途经芦村村时,部队派人用担架将潘浪溪抬至当时的芦村村农会,委托农会组织进行救治。不幸的是,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潘浪溪战士第二日就光荣牺牲。后由村农会买棺入殓,将烈士遗体安葬在芦村东江边黄振威家的果园旁。

黄振威向潘浪溪烈士敬献鲜花。

“我还记得,1956年我上小学时,清明节老师带我们去祭拜潘浪溪烈士,跟我们讲述了烈士的英勇事迹,加上我父亲他们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印象很深,心里对烈士也非常崇敬。”黄振威还清晰地记得,儿时所见的烈士墓用木牌立碑,其上用墨水刻有“潘浪溪之墓”,安葬地周围还有多处黄家先祖的墓葬。至此以后,每年祭拜先祖时,黄振威也会到烈士墓祭扫。由于墓地邻近东江,1959年暴雨冲垮了土堤,烈士墓的墓碑被冲毁,加上放牛时的踩踏,墓葬也多有损毁,扫墓时黄振威就将坍塌的坟头重新填好土。

0随祖坟历经两次迁移 烈士墓修葺管理完好

黄振威告诉记者,潘浪溪烈士墓随其家族墓地一起经过了两次迁移。1978年,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开荒,当时黄家墓地所在的河滩也在开荒范围,政府要求有家属的坟墓都要迁走,由于找不到潘浪溪烈士的后人,于是黄振威和家人在迁祖坟时,便将烈士遗骸重新收敛,与家族墓葬一起迁至山上安葬。黄振威还记得,打开棺木收敛烈士遗骸时,看得出烈士身高约有一米七几,身下垫着一件灰色雨衣,脚穿解放鞋,旁边还摆放着一双鞋。

“当时我老婆还到处跟村民打听潘浪溪烈士是哪里人,有没有后人,但都没打听到。我们不想留下他一座孤零零的坟没人管,迁祖坟时就一起迁走了。”黄振威继续回忆,1992年重修家族墓地时,又连同烈士墓一起迁至现在的安葬地,重新修墓立碑。按照当地客家传统,每年重阳节扫墓时,黄振威都会带着晚辈一起祭拜烈士。

“革命烈士为了中国解放连命都献出去了,我们给他修墓立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又算得了什么?”老人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的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尊崇,这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也令听者肃然起敬。

0调查核实烈士身份 烈士墓将由政府修葺祭扫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革命先辈为解放新中国舍身忘死奋斗的英勇事迹一直被后人铭记!

2021年8月,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排查零散烈士墓时,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日红等人从芦村村干部处了解到潘浪溪烈士墓的事,遂上报至该局。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卫及分管副局长刘志云等高度重视,迅速调查核实烈士身份,并去现场勘察墓地和祭扫。经查阅惠州和周边地区烈士名册,了解东江纵队历史和相关战斗历程,发现广州从化区有一名烈士潘浪溪与芦村的潘浪溪烈士同名,后经从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确认,这两名烈士是同一人。据悉,潘浪溪烈士没有直系后代,但有一位80多岁高龄的弟媳以及几名侄子等健在。至此,烈士的身份得以明确。

惠城区和芦洲镇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黄振威老人一起向潘浪溪烈士敬献鲜花。

4月1日上午,在芦洲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徐述代表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黄振威老人一家出资修葺、坚持祭扫烈士墓的行为深表感谢。并表示,下来计划将潘浪溪烈士墓迁移至芦洲镇富星革命烈士墓安葬,由政府集中管理、定期祭扫。

“哪怕以后烈士墓迁走,我也会叫后人继续祭扫。”黄振威说。

来源:惠州头条APP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