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探索设立镇村规划师制度,在规划师与乡村间搭起“桥梁”
珠海市斗门区上洲村外立面修葺一新。南方日报记者 罗一飞 摄
“上洲村到了!”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牌坊前,一辆来自广州的旅游大巴在村口的异木棉树下停了下来,一幅美丽农村的图景在游客眼前展开——顺着笔直的村道望去,一边是广袤平整的田野,一边是整齐崭新的房屋。
上洲村的村民曾经也没想到,只要用好资源,精心规划,建成别具风格的房屋,村落也能变成旅游胜地。“等到规划从图纸变成现实,不仅村里会变得更美,还能引进民宿等新业态,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村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群规划师带来的改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如何做到接地气,让村民看得懂?在珠海,通过设立镇村规划师制度,专业规划力量与乡村逐渐建立起对话的桥梁,越来越多的规划师主动拥抱乡村。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
挖资源理需求
找准发展定位
远离城市喧嚣对游客而言是一种放松,而于上洲村来说,却是一种“窘境”——尽管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范围内,就有热门的温泉度假酒店。但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上洲村只是旅途中一个歇脚处,无法把游客留下来。
村民分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中的环境、风貌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具备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不过,这些问题在规划师看来,都可以通过做好规划来改善。
陈绿军是一名“90后”规划师,大学毕业后到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2019年起,她加入项目组,和赖妮娅等几名同事一起为上洲村编制规划。“电线、网线等都没有‘下地’,村里房子看起来‘杂乱无章’,基建也比较落后。”陈绿军还记得第一次到上洲村的场景。
编制一个村庄规划,要从何处入手?“首先是要挖资源、理需求。”陈绿军说,这项工作最耗时费力,想知道村里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及村子的发展需求,需要规划师走遍村里的各个角落。
上洲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西北面,村庄背山面水,生态优越;村内街巷纵横,肌理规整。“经过前期调研摸底,我们决定依托周边温泉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发上洲村自然观光、乡村体验以及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珠海市乡村风情体验营和斗门镇岭南文化展示区。”项目组的另一位成员、珠海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赖妮娅介绍。
为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村里必须发展产业,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赖妮娅说,上洲村周边有温泉旅游资源,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可以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民宿,再通过“互联网+”塑造品牌、推广产业。
“接下来,还要着重考虑不同村庄之间的同质化发展问题。很多村庄都想发展旅游,上洲村要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赖妮娅认为,“这不仅需要找到上洲村独到的资源禀赋,还要把上洲村和其他村庄联系起来看待,放在更大的区域中通盘考虑。”
做图册编顺口溜
让村民看懂规划
想要改善一个村庄的风貌,村庄规划与乡村风貌管控两项工作至关重要而又紧密关联。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兰小梅介绍,编制村庄规划更加宏观,就像给村庄搭好整体框架,决定了哪块地能用、哪块地不能用,还决定了各种自然资源要如何利用。乡村风貌的管控和提升,则像是在规划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涉及村里的民居建筑等独立个体。
2017年起,珠海市斗门区就联合朝花夕拾建筑设计顾问(珠海)有限公司编制斗门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朝花夕拾公司设计总监程彦铭说,有了这份指引,就相当于为村民们设计了一份建房的“菜单”。村民自建房时,只需要根据村庄所在的位置,选择其中一种风格,很快便能动工建设。“在上洲村,不少村民按照图集的设计样式新建了住房。”程彦铭说。
“现在一到晚上,很多在镇里务工的年轻人就开车回村。房子修漂亮了,愿意回村里住的年轻人也多了,人气慢慢旺了起来。”对此,上洲村党总支书记余松有很欣慰。
尽管如此,真正让村民接受对村庄的重新规划和改造,少不了下一番苦功夫。珠海市规划院的规划师杨继岭回忆,在斗门区莲洲镇上栏村规划改造项目启动前期,就遭遇了部分村民的反对,“村里的钟阿婆误以为是要把她家的房子拆了,坚决反对,巷道改造到她门前时,她还出门阻拦”。
“杨工以及镇里、村里的负责人一遍遍到我家,解释他们只是要帮我给房屋边上的厕所加盖新屋顶、换上新门窗。我这才知道之前误会了他们,也接受了改造。”钟阿婆说,如今,杨继岭等人还常常回访,询问她改造后的居住感受。
除了前期的调研与沟通,规划师们至少要做两份规划——一份是提供给有关部门以便推动落地的专业规划文件,一份是展现最终成果的规划文件。规划师想通过后者,让村民一目了然地看懂村子未来的发展。
“规划师们还编了一些顺口溜,比如‘岭南风,环境美;按指引,建新房,美化屋’,读起来朗朗上口,家里的老人也能听懂。”珠海斗门石龙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样板房”“样板村庄”
推动规划师经验推广
在村子里,找到第一户愿意改造房屋的村民,有了“样板房”的示范效应,规划、改造工作就会更好推进。这种由点到面的扩散模式,正如珠海通过打造一系列“样板村庄”,逐渐把经验复制推广。
在上洲村周边,南门村,莲江村、石龙村等多个村庄经过规划、改造,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比如,莲洲镇的“十里莲江”已小有名气,南门村接霞庄也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会更容易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到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中来。”兰小梅说。
兰小梅介绍,珠海市规划师与乡村紧密联系对接的做法与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规划师下乡”制度。当时,珠海印发了《创建幸福乡居实施“规划师下乡”制度工作方案》。根据这份文件,设置村镇规划师主要是为了满足村居规划编制、村居规划项目建设实施、特别是村民建房报建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对于规划师而言,做村庄规划的项目周期长、“性价比”不高,这难免对其坚持从事村庄规划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好在收入并非规划师们唯一的衡量标准。“作为规划人,我们希望能回馈乡村,用专业知识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值得的。”杨继岭说。
“我在外地开货车30多年了,年纪大了,就回到村里。”上洲村村民余环兴说,没想到回来时村里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还让他找到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因为村里准备发展旅游,他就负责每天灌溉绿植。“一到节假日,村道上都会停满游客的车。村里的禾虫、黑豆等土特产,很快就能卖出去。”
■智库观察
让更多规划师主动“拥抱”乡村
如果把村庄看作一个“产品”,规划师就像是“产品经理”,村庄规划就像是设计图纸或说明书,居住、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就是这件产品的“用户”。那么,让用户看懂说明书,就成了产品经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村民从被动接受规划转变为主动参与规划,作为“主人翁”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村庄规划工作也因此更加强调用户导向思维。
作为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规划师们往往并不直接在村庄居住、生活,或者已经远离乡村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坐在城市的办公室里做乡村规划,那做出来的规划也很可能是脱离实际的“无本之木”。因此,扎身到乡野田间,倾听村民们的心声,了解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成为了破题的关键。
这也正是珠海的做法之所以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通过设立镇村规划师或者类似制度,让更多的规划师走进乡村,彻底摸清村民的需要乃至村庄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出因地制宜、造福于民的规划。在此基础上,珠海的规划师编写顺口溜、设计图册,把规划“翻译”成缺少专业知识的村民也能够理解的话语,是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全省乡村对专业规划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但由于规划工作的“后台化”,这方面的需求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规划师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激励,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珠海的镇村规划师无疑解了当地的“渴”;放眼全省,各地亟需因地制宜建立长效机制,让更多规划师主动拥抱乡村并“留下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