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健儿首次亮相赛场,广东制造全力保障赛事

2月17日,在广州融创雪世界,冰雪运动爱好者乘坐缆车前往中级雪道。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放置在设计手稿草图上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新华社发

深圳市刷新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无线电子体温计只有一枚一元硬币大小。    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2月6日,中国女子冰球队球员庆祝胜利。新华社发

粤韵之歌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广东,这个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省份,大部分地区是雪的绝缘体,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意,都能引起一阵庆祝的浪潮。

然而,在2022北京冬奥会这样一场全球关注的盛事中,少雪的南粤大地不仅向赛场输送了全力拼搏的运动员,还为冬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以广东制造保障赛事顺利推进。

不同于人们既往的认知,广州、深圳等省内多地目前都有着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随着本地冰雪场地设施供给不断完善,大众冰雪消费快速发展。而随着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行,一场冰雪旋风更是从北到南,带动了更多市民参与冰雪运动。

广东仔成中国雪橇“第一人”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程结束,运动员突破自我、不畏挑战,给人们带来了无数惊喜与感动。对于广东人而言,其中一份惊喜与感动来自于参赛的17名广东健儿,包括女子冰球项目16人,雪橇项目1人。

这是广东历史上首次有运动员参加冬季奥运会,17名参赛运动员体量不小,参赛个数在南方省市中名列前茅,广东5年前设定的“冬奥见人”目标基本完成。

2月3日,冬奥会开幕式前一天,女子冰球项目开赛,这是中国女冰时隔12年重回冬奥赛场。本次北京冬奥会中国女子冰球队23人中,有16人由广东省体育局选送,这支南方球员占多数的队伍曾为中国拿到了第一个职业冰球联赛冠军。

2月6日,中国女冰通过点球大战以2比1反胜日本队,虽最终无缘八强,但赛场上奋勇拼搏的姿态令人难忘。

21岁的彭俊越随后成为唯一继续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征战的广东选手。2月9日,他与搭档黄叶波出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子双人雪橇项目,成为首对在冬奥赛场亮相的中国双人雪橇组合。

2000年,彭俊越出生在湛江雷州市,初中三年级之前,他还是一名篮球运动员。2016年,他通过跨界跨项选拔,入选国家雪橇队,自此踏上了冰雪之路。在此之前,作为地道的湛江人,他还从未见过雪。

2019年,彭俊越与深圳市南山区体校、深圳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签约,成为深圳输送运动员,同年他参加冬全运会雪橇项目的双人、团体接力取得冠军。2022年通过雪橇世界杯积分赛赛事,获得北京冬奥会雪橇项目双人、团体接力的参赛资格。2月9日晚赛后回到酒店,彭俊越说:“我很享受今天的比赛,在今后的日子要继续加强训练。”

广东元素无处不在

从冬奥顶流冰墩墩,到浓缩着“中国式世界观”的手持式火炬“飞扬”,从东莞制造的雪车头盔,到深圳研发的智慧化座椅……冬奥会中有太多“广东制造”体现了南粤人才与企业的创造力与生产力。

冰墩墩的成功出圈让“一户一墩”成为许多人最近的心愿。憨态可掬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诞生于广州美术学院,广美教授曹雪担任设计团队负责人,他与团队在巨大的压力下打磨了七个多月,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定稿。曹雪认为,冰墩墩的成功要归功于广东、广州设计的务实与敢为人先。

一叶旋而知“飞扬”美,本届冬奥会火炬“飞扬”一经发布,就广受称赞。国际奥委会认为,它“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奥运精神”。在“飞扬”的主创团队中,有3位设计师来自广东,其中来自梅州的李文思和揭阳的吴光号分别是火种灯与仪式火种台的主要设计者。

东莞理工学院则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主要负责雪车头盔的研发,莞工项目组综合3D扫描、设计、3D打印技术,为运动员进行一对一个性化定制。

深圳领先体育提供的智慧化座椅,在业内首创搭载“场馆智慧坐席系统”,解决观众“找座难”的问题。同样来自深圳的还有刷新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无线电子体温计。冬奥会上由于室外温度低,进门处的测温容易出现误差,存在有人进入场馆后发热的可能性。这款易于佩戴的无线电子体温计能对佩戴者进行持续监测,甚至可以通过场馆里附设的基站,跟进人流在场馆里行进的动线。它的测温误差控制在±0.2摄氏度以内,是目前测温设备中最准确的一种。

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也离不开核酸检测力量的支持。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金域医学携手广州实验室等科技力量,自主研发出升级版的“猎鹰号”,这个高通量多场景移动实验室的日检测产能从原先的1万管增至近3万管。升级版的“猎鹰号”占地面积仅141平方米,每日承担着冬奥北京赛区近30%的核酸检测任务,是该赛区核酸检测保障的主力之一。

中小学校园掀起冰雪热

平行登坡、定点转弯、犁式刹车……2月14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的训练馆内十分热闹,学校滑雪队的小队员们在教练督导下依规穿戴整齐全套护具雪板,排着队逐个滑下。

北京冬奥会热度不散,岭南大地也在掀起一场冰雪热潮。在不下雪、不结冰的广州花都,冰雪运动正走进校园。18所中小学各自组建校园滑雪队,推广普及冰雪运动,让南国少年同样可以在雪中飞驰,让“冷”运动也在校园里“热”起来。

今年11岁的温燃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五年级学生,参加滑雪训练已有3年,是校园滑雪队里的“老选手”。想起当初刚接触这项运动的情景,每天摔得发紫的膝盖和手臂还是让她记忆犹新,“幸好我当时坚持下来了,滑雪就像飞一样,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2019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在开办之初,借助毗邻广州融创雪世界的地理优势,筹建了滑雪训练馆和相关的设施设备,申报“全国冰雪特色学校”,并引进第三方开展滑雪课程,成立滑雪训练队。这也成为了全国首家拥有在校滑雪训练馆的学校,能够实现全天候冰雪运动无缝对接训练。

黄荣坚与他的创业团队作为培训第三方,担负起了组建学校滑雪队的任务。3年过去,从一开始只有10名预选队员,发展到目前全校有1130名学员及8名体育老师的规模,从在课余被动“选修”到孩子们争相“抢课”,滑雪文化已在这所学校生根发芽。

在冰雪罕见的南国,人们对冰雪运动有天然的新鲜感觉。通过这两年的滑雪课程普及,学校有2000余名学生中有900余名学生参加过滑雪培训课,并组建了一支有146名队员的滑雪训练队。

“现在共有8名队员达到参加全国越野滑雪比赛的水平,在此次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中更是取得了新的突破,明年的目标是登上领奖台。”黄荣坚说。

花都区教育局还与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广州融创雪世界携手合作,选定18所中小学为“花都区校园冰雪运动推广试点学校”,组建18支滑雪校队,除了校内普及和训练,每周还安排半天到广州融创雪世界进行滑雪训练,并定期开展校际滑雪联赛。

花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18支滑雪校队建立以来,参与冰雪运动的学生人数成倍上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项目中来。今后,花都区还将组建滑雪区队,并探索把冰雪运动项目纳入“体教融合、区队校办”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广普及校园冰雪运动。

在家门口玩雪滑冰

2月17日,虽然是工作日,广州融创雪世界还是迎来了很多冰雪爱好者。入口处不远,几个人扎堆,一起提着滑雪板、穿戴护具,准备朝雪道走去。

当日室外气温15度左右,雪场的气温却保持在了零下6度,白茫茫的人造雪在室内保持得非常干净。这个造雪面积超4万平方米的室内滑雪场,是华南地区“雪友”们的乐园,满足了广东人在自家门口滑雪的愿望。

随着南方冰雪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广州融创文旅城副总经理高锐表示,广州融创雪世界客源主要覆盖粤港澳地区,延伸全国范围。最大客源地是广东,占比约六成,其次是湖南、湖北、江西等周边省份。

相较于北方的室外滑雪场,南方的室内滑雪场把体验时间加长了。“北方室外滑雪一般下午4时截止,我们这能到晚上10时。”滑雪教练杨贺说,雪场维护人员就有300人左右。

“雪世界采用了世界顶级设备与技术加持,全场共使用5台制冷主机、67台冷风机制冷,13台小型造雪机及2台雪炮造雪,另配备德国进口压雪车设备进行雪道维护,确保持续输出最佳雪质。”高锐说。

滑雪教练雪岩最初接触滑雪时比较“吃力”,“当时我还在上大学,没有太多的钱,只能靠兼职来维持自己的爱好。”近年来随着冰雪产业的发展,滑雪从小众运动变成更加大众化,南方人滑雪不用再去北方,价格也更加亲民。

广州市体育局局长欧阳资文说,要进一步引导鼓励社会资源提供丰富的培训指导和冰雪体验,让冰雪运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小众带大众”实现快速发展。

欧阳资文也指出,近两年来,广州依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文化特色、群众生活习惯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冰雪主题活动和赛事,营造了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

北京冬奥会以来,广州的冰雪运动氛围更为高涨。每到周末下午,广州正佳广场冰河湾真冰溜冰场外,等待滑冰的队伍常常能排十几米长。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让越来越多市民领悟到冰雪运动的魅力,携家带口来滑冰。”店长叶丽莎向记者说,北京冬奥会开始以后,客流量有明显的提升,大概有10%—20%。

对此,冰河湾负责人之一李韦宏说,冰河湾会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调整专业的真冰训练和大众休闲娱乐体验的比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如果初学者更多,我们会增加对休闲娱乐为主体验冰的服务,也会做大量的冰雪运动普及工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张晋 曹嫒嫒 赵晓娜 朱小龙 彭博 记者 周甫琦 周倩欣 冯艳丹 杨琼 张笛扬

关键词: 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