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举办,12名院士专家作学术报告

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现场。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12月10日,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在广州举办,12名院士专家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作为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首场分论坛,论坛聚焦纳米科学前沿,涉及主题既有纳米科技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趋势,也涵盖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双碳”、有机半导体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与会院士专家纷纷表示,论坛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着积极意义。

学术大咖分享科研前沿

“高分子载体可以做很多事情,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磁性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是颇有前景的备选材料,可能应用的领域是高密度的信息存储。”

“生物材料发展到现在,必须把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深度融合起来。”

……

论坛现场,12位院士所作的学术报告均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尖端话题。

其中,今年11月履新中山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在论坛上以《分子和固体中自旋态的操控》为题作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分子自旋态的操控方法;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重点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则在报告中分享了抗肿瘤高分子载体纳米药物的最新科研进展。

论坛现场,不少听众在听完报告后主动提问,与院士专家展开交流。

“请问王院士,现在很多老年人关节磨损后进行置换手术,但会造成行动不便等困扰。生物修复材料有哪些优势?”论坛现场,有听众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提问。

“采取骨再生修复技术植入人体的材料是暂时的、可降解的,并且这种材料能够引导自身组织生长。但是否适用于这种材料,还要根据病情综合判断。”王迎军解答道。

聚焦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探讨

“中国有机发光显示产业布局很大,粤港澳大湾区有自己的优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透露,其团队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既做前沿科学探索,也做产业化示范”。

如何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是论坛上的另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说:“我国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关键在于如何让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纳米科学分论坛将会起到‘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朱世平主要从事聚合反应工程研究,致力于让高分子材料从实验室“烧杯”走到工业生产线。

4年前,曾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的朱世平回到深圳。“我非常喜欢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文化,我们在深圳建设了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并且与很多企业有深入合作。”他说,“发明、发现、创新、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国内在科研实力方面越来越强,但在产业化课题上还需加强研究。

李述汤则表示,做产业化不是做学问,而是做产品的研发、市场的开发。因此,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科学组建团队,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分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关键词: 学术报告 院士 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