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要赶上中国速度 中企要突破海外市场
■“双循环 天地宽”
——中国入世20周年全媒体报道·对话世界500强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入世20年来,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外资企业融入中国,奏响合作共赢的协奏曲。
近半年来,南方日报“双循环 天地宽——中国入世20周年全媒体报道”调研团队深入走访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及其研发制造基地,探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外企业的发展新路。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对话世界500强”系列报道,让外资世界500强企业与中资世界500强企业同台对话,解读新发展格局下的新特点。
加入世贸组织20年来,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家电产品产销中心。入世后的10年时间,家电产业总产值增长4倍,达到万亿元;出口产值增长超过20倍;到2021年入世20周年之际,仅广东顺德一地的家电产值就已突破5000亿元。20年来,在白热化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外家电企业版图已然重构:
一方面,中国家电企业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不仅在规模上空前扩张,在技术升级、品牌塑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成功打造了众多世界知名的品牌,也培养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
另一方面,众多跨国公司为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开启了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的先河。面临国内家电企业的挑战,他们也积极调整战略,深度融入中国的发展新进程。
在入世20年的节点上,中外家电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延伸家电业产业链、在新发展格局下拓展中国市场?南方日报调研团队走进松下、美的等中外世界500强企业,探寻他们的“双循环”发展密码。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姚翀 宾红霞 发自北京 广州 佛山
松下集团:日本百年老店的中国新事业
今年,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在佛山顺德新设的第一分厂正式投产,将作为松下供应全球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自1978年与中国结缘,拥有百年历史的松下集团,一直见证、参与和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是成本低,而是拥有众多的技术人才、完整的产业链、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因素。”松下集团代表董事、全球副总裁、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说,疫情下中国成为松下集团全球唯一成长市场。
去年以来,松下在中国新建设的工厂达8家。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一个更懂中国的松下,成为这家百年老店的新事业。
市场拓展之变
为中国消费者研发高性能产品
注塑机里滚动出“白纸”长卷,通过熔接机折叠成一个个长方体……在松下环境第一分厂的生产车间内,看似简单的工序,制造出的却是新风系统的核心部件——热交换素子。“一边是排出室外的污浊空气,一边是导入室内的新鲜空气,通过热交换素子,它们在不混合的状态下,就能进行温湿度能量的交换。”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董事谭峰介绍说。
松下环境第一分厂坐落于佛山顺德容桂街道厂区,数十年来,这里诞生了众多享誉市场的家电品牌。早在1993年,松下就与容桂第一风扇厂成立合资公司——顺德松下精工有限公司。2003年,松下实现独资后,公司更名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搬到容桂高新区。
为何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要投资2.1亿元在中国开设第二家工厂?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广东劳动力等成本上升,部分企业通过外迁到东南亚,利用当地劳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而在全球疫情引发供应链危机之下,“外资撤离中国”的消息也引发讨论。
“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是成本低,而是拥有众多的技术人才、完整的产业链、地理优势、良好的经济环境等因素。”本间哲朗直言,去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影响,松下在中国新建设的工厂仍达8家。与此同时,松下在泰国关闭了2家工厂、在新加坡关闭了1家工厂,这些工厂的生产任务很大一部分都转移到中国。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在这里。“近年来空气质量问题成为全球焦点,中国消费者对空气净化类产品的需求迫切,我们更要紧跟市场变化,开发、制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谭峰说,目前松下新风和净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50%,比例将不断提升。
战略布局之变
设立生产技术中心进行本地开发
在广州开发区,松下先后兴建了四个电子材料工厂,新近加入的5G电子材料将为产业注入新动力,推动产品走向高端化。
“过去我们生产的大多是普通的电子材料,如今伴随着5G等高速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开始在中国开发和供应高端材料产品。”在广州开发区的松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第四工厂正在忙碌建设中,该公司总经理一木勉20多年前便来到广州,看着一工厂、二工厂、三工厂依次拔地而起。
除了在华布局家电产业外,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松下集团1999年便在广州开发区设立了松下电子材料工厂,当时主要生产覆铜板,年产能10万张。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四工厂,建成后年产能将达100万张,是创立时的10倍。”一木勉对20多年来的变化感慨良多:“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如今在5G技术上已引领全球,未来我们将生产开发更多能促进中国生活便利化的材料。”
在本间哲朗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保持作为制造大国的同时,逐渐转变为消费大国、工程大国、创新大国。
今年4月起,为了在中国开发相关设备,松下电子材料(广州)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能够进行现地设备开发的生产技术中心。“在工厂创立之初,我们使用的是进口材料来生产日本设计的产品。大概10年前,我们在中国设立了研发部门,以中国本土开发的材料为中心,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开发。”一木勉说。
管理架构之变
首次将经营决策权放到海外
健步机器人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个性化制定训练模式,改善其步行能力;居室中的滑轨推拉门全部采用上轨设计,保证地面平整,便于老年人行动……在江苏宜兴,一座集聚了松下20多年健康养老事业成果的社区——雅达·松下社区——亮相,这是松下对适老型居住环境在中国社区的一次全面试水。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比中国更早,因此日本企业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探索也更早。”本间哲朗说,松下早在1998年就在日本设立了养老产业子公司,20多年来在养老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
事实上,雅达·松下社区的建设,对松下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本间哲朗透露,2019年5月,雅达找到松下寻求合作,一个月后双方就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得益于松下在中国事业的变革,要还是原来那样所有决策都要向日本请示,是不可能这么快作出决策的。”
本间哲朗所提及的变革始于2019年4月,松下集团首次成立了将事业和地域统括职能合二为一的地区事业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这也是松下有史以来首次将经营决策权放到海外。
“2008年后,我们越发意识到松下在华业务的发展没有赶上中国GDP发展的速度。在原有的体制下,处于日本的事业部长对中国市场的迅速变化无法感知、也无法做出快速的经营判断。”本间哲朗坦言。
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成立后,本间哲朗成为首任CEO,他只对松下总公司的社长一个人负责。更独立、更灵活的管理架构下,松下在中国的业务被迅速激活,快速发展。“期待在中国积累的能力、经验,可以为松下集团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贡献。”
美的集团:中国智能制造的创新突围
近日,美的对外正式宣布,公司将全面收购全球闻名的机器人企业——库卡。
美的对库卡的收购在2016年便已开始,彼时收购后的持股比例占到了94.55%。此番美的继续收购剩余的5.45%股权,将实现对库卡的全资控股。这是这家世界500强家电科技集团对于前沿科技板块再次深入布局。
1968年,美的从“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起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美的开始进入海外市场。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家电产业的整体升级促进我们走向海外,我们在海外布局成长也推动了国内家电科技品牌和技术的发展,这是相互促进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2016年,美的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今年,美的排名288位。
质量管理之变
“智造”创新赋能标准升级
“你看这中间发出红光的小摄像头,它就是我们的5G+AI视觉检测;有了5G无线网的支持,这个叉车可以自动扫码……”走进美的微清事业部工厂,目之所至都是新的制造创新应用,美的集团微波和清洁事业部信息化工程师李智谦对此如数家珍。
在该工厂的注塑车间,智慧物流无人运输小车平稳运行,轻松避障,没有操作员在旁推拉,地上也没有实体的铁轨。“以前,整个厂区需要布设很多轨道,供物流小车行动,很占地方,移动性也差,现在通过5G创新应用,这些场景都彻底改造了。”
这是美的集团第二座“灯塔工厂”。此前,美的南沙工厂亦获评“灯塔工厂”。如今,在这些工厂中,无人物流小车“长了眼”,生产设备“会说话”,检验设施“火眼金睛”。通过分秒跃动的中枢数据大屏,就可以精确实时把脉制造健康状态。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因为紧抓质量管理,美的日前获评“中国质量奖”。中国入世20年来,该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了迭代发展。
“以空调为例,2010年以前,我们只要求它符合国家各种规范安全标准、基本需求。但这样是不够的,我们不断革新质量管理方法,形成智能质量管理模式。对于质量的要求和标准,要超越国家标准,引领标准变革。”方洪波如此解读质量管理思维变革。
研发投入之变
借力大湾区人才突破创新
超越国家标准、引领标准变革、领先竞争对手,美的集团微波和清洁事业部先行研究高级工程师王贤友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把原先重量80多克的磁控管做成了40多克,体积和重量都变小,但输出功率不变,仍能保证1000w的输出功率。”王贤友很自豪,“我们持续研究了很多年,这次研发出的磁控管属于第三代了。”
持续的研发投入,换来了海外同行的敬意。在以前,美的在同类产品上向日本同行学习。而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同行,则经常研究美的最新研制的产品,学习其技术先进性。
为了研究健康家电技术,美的健康技术研究所团队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招入了医学、营养学、食品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空气净化技术、水技术等跨学科研究人才。这群“博士天团”,一头扎入控糖、减脂、控温等精细化先进小家电技术研发中。
除了在各类产品上不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在集团层面,美的也在酝酿“大招”。就在近日,美的宣布成立软件工程院,该机构将重点聚焦数字化技术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而且有非常好的人才政策,数字化转型人才在该区域储备丰富,我们希望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集团层面组建一支队伍,在研究上催生成果。”美的集团副总裁张小懿期待。
战略选择之变
科技推动品牌扬帆出海
质量管理的精益升级,研发投入的人才投资,折射的是入世20年来家电产业从劳动密集发展向技术密集发展的变迁轨迹。“现在靠劳动密集拉开差距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发展要靠科技领先。”方洪波深有体会。
战略关键词在发生变化,美的在这种变迁中,扩大自己的版图:机器人业务、楼宇、工业软件……与此同时,从原先的代工模式到现在的自主品牌输出,在这个过程中,“美的”二字也越来越被跨领域跨地域知晓。也正因为如此,2016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后,美的排位连年攀升。
数据显示,“入世”以来,美的已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其中,海外研发中心的数量超过中国,海外员工接近4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美的品牌给当地带来了产业机会,也为当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美的海外收入739.6亿元,同比增长19.6%,占收入比重42.55%。“‘双循环’下,美的一直坚持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并重,我们希望在未来3到5年海外的收入占比要超过50%,在美国、巴西、日本、东盟、德国五大战略市场进入当地前三。”方洪波展望。
■特写
日企高管投身直播带货热潮
“不要讨日本同事欢心,而要讨中国消费者欢心”
“刮得很干净,而且用得很舒服。520,你们可以把‘小锤子’送给男朋友哦。”在镜头前试用完剃须刀后,本间哲朗用流利的中文介绍道。作为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的首任CEO,本间哲朗不仅率先开通了微博账号,还积极投身直播带货热潮。
“中国销售模式变化迅速,这是远在日本的经营团队难以理解的。我的参与,能够让他们直观看到中国的变化,以便率先实现销售模式的变化。”本间哲朗坦言,过去,松下在华的企业也是一直听日本的,中方的干部也一直关注日本情况,忽略中国市场。
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的成立,终结了这一局面。上任第一天,本间哲朗就提醒管理人员:“不用拘泥于日本的想法和做法,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不要讨日本同事的欢心,而是要讨中国消费者的欢心。”
松下要实现“中国事业中国决策”,并不仅仅是营销方式的改变,更深层次的是管理架构上的变化。为提升管理团队中中国员工的积极性,松下还以一些事业单位为试点,推行虚拟合伙人制等,激活组织活性。“这与之前总部领导的传统机制相比,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本间哲朗说。
■观察
中外家电企业:
不同的路径,不变的规律
尽管美的和松下的发展历程并不一样,但变革都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
细数美的53年的发展历程,变革已成为其最重要的资产:先是将华凌、小天鹅收入怀中,再将库卡、高创纳入版图;先是家电产品不断的多元化裂变,再向科技化集团转型;先是整合区域销售公司,再到全面布局工业互联网……
“过去,规模、成本、人口政策红利是中国家电行业增长的主引擎。近年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新配置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将成为中国家电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
放眼全球,与中国企业在家电市场端“拼杀”撤退后,外资企业也在不断的变革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或专攻标准和上游核心技术,或重兵布局高科技产业。
以松下为例,其对等离子、半导体等亏损业务进行剥离和重组,向车载、住宅、元器件等B2B领域转型。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变化,松下中国更是从管理架构上进行变革,推动中国事业的新增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田正看来,这背后反映出日本制造业又一次升级转型的尝试,在向产业链上游攀升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在电子零部件及原材料领域的优势,着力拓展数字科技、节能环保、康养照护等新市场,以避免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中外家电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却也折射出不变的规律:前沿技术、底层关键技术创新,依然是制造强国的主战场,也是中国科技企业拓展新发展空间的未来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