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先行示范区标准创文明典范之城

深圳图书馆举办“共读半小时”活动。

义工在深圳街头宣传“无烟深圳,文明城市”。

深圳市民无偿献血。

党员志愿者活跃在深圳抗疫一线。

深圳红星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提供义剪服务。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不久前,位于深圳宝安的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第十七届文博会,一辆移动U站车停靠在正门口,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顶着高温,为参展观众提供服务。这场展会不仅让人们在深圳享受到“文化大餐”,还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风范”。自觉排队的观众与热忱周到的志愿者,让各地来的参展者连连点赞。

近年来,深圳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浓墨重彩书写精神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将文化力量融进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在这座文明城市的丰沃土壤上,培育起一座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具示范性、引领性的文明城市创建典范。

当前,深圳正以更新的气象、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瞄准更高远的目标,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举思想旗帜▶▷

建设信仰坚定信念如磐的文明城市

市民中心南广场花开成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主干道上随风飘扬;各个公园装扮一新,不少市民带着孩子畅游红色景区……

今年以来,深圳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全市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今年,深圳审定发布了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推出前海石公园等10处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加强莲花山、阳台山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精心打造“改革开放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线路,并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落实为各项惠民举措。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在深圳蓬勃开展。目前,全市已有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规范化、机制化建设和常态化开展群众宣教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阵地。深圳还组建起一支文明实践队伍,在群众中深入开展文明实践,通过各项活动,扎实建设基层文化思想阵地。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深圳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在全社会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深圳坚持党委(党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用好党群服务中心、学习强国App等平台载体,构建“基地+讲堂+媒体”学习宣传体系,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提升治理效能▶▷

建设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如今走进城中村,“脏乱差”早已不是这里的“标签”,许多地方已换上新颜,变得整洁美观;在路口,身着红马甲的文明交通义工正在协助指挥交通,街道两旁共享单车整齐排放;大街小巷中,一批断头路梗阻、路面坑洼、车辆乱停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

在深圳,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通过文明创建,一个个透着民生情怀、彰显以人为本理念的惠民项目快速推进。

今年6月,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这条全长约13.7公里的“绿色飘带”,展开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大沙河生态长廊是深圳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缩影。如今,深圳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已建成各类公园逾1000个。去年,深圳全年灰霾天数降至3天,“深圳蓝”招牌越来越亮,深圳这座城市的城市气质也越来越美。

洪湖公园“荷·美”空间,“粤书吧”香蜜分馆,“南山书房”,盐田遇见图书馆、悦海图书馆……最近,一大批新型文化空间在各个区亮相,深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提亮“颜值”、提升品质,也让人们感受到更暖、更实的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以来,深圳的城市交通文明指数一直位居高位。随着各部门开展执法管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文明劝导等,城市交通秩序不断向好。

从基础设施提升到市容市貌整治,从城市治理提效到文明行为养成。通过文明创建,深圳不仅推动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民生福祉有力增进、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更凝聚起全城合力,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文明城市成为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鲜明底色与有力依托。

增强文化内涵▶▷

建设文化厚重充满魅力的文明城市

日前,刚刚启用的深圳滨海演艺中心迎来了重磅演出——中央歌剧院的《茶花女》、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白毛女》及《江姐》。据了解,到2022年初,预计还将有60余项、逾百场演出在这里轮番上演。

高规格打造的深圳滨海演艺中心,由香港许李严事务所主持,建筑设计大师严迅奇及其团队操刀设计,这座被称为“湾区之声”的建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要文化地标。

近年来,深圳启动了城市的第三轮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提升改造112个市、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大力推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构城市“文化版图”。目前,“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中,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创意设计馆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7个项目已开展建筑方案深化设计。

另一方面,与“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同期启动的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已经陆续通过评估。今年文博会期间,这些特色文化街区,成为文博会分会场,组织了众多互动活动,让市民体验文化街区的魅力。

文化建设需要“软硬兼施”。在不断夯实文化硬件的基础上,近年来,深圳的公共文化开展更精准对接市民文化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多元化文化服务。

从面向来深建设者的“来深青工文体节”系列活动、“关心劳务工子女免费爱心课堂”,到面向中老年人的书画培训、摄影培训、智能手机操作培训等系列活动;从面向少年儿童的亲子共读计划、早期阅读计划,到面向特殊群体的盲人电脑技能培训、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深圳选拔赛,深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在种类繁多的文化服务中得到了满足。

今年“七一”前夕,大型声乐交响套曲《英雄颂》震撼首演;去年,深圳推出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舞蹈《烈火中永生》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今年中秋节,“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深情唱响……高水平文化场馆加速建设,高品质文艺活动越来越多,深圳文化生态越来越好。

在文明创建中,深圳不断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巩固基层文化阵地,让市民共沐文化惠民的春风,为缔造现代文明之城、培育现代文明市民,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记者观察

法治涵养文明 文明点亮城市

文明,是深圳的核心竞争力;而法治,则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保驾护航。

多年来,深圳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总结出6个方面特征——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这些对应的,正是深圳的城市特质:法治底色鲜明,科技水平领先,文化精彩创新,市民深度参与。

一方面,深圳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在公共场所控烟、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领域进行专项立法,推动文明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该条例不仅为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提出文明规范,同时对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及社会组织职工、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作出相应规定。

法治护航,也为建设安定有序的文明城市提供了保障。目前,深圳成立了全国首家金融法庭、破产法庭、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等,成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全面彰显公平正义的司法文明环境。

德法兼治,崇德向善。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城市氛围中,深圳同时突出文明创建的思想道德内涵,德法并重助推文明城市建设。

2020年7月,深圳市文明委印发《深圳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对照“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深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先进模范不断涌现。

身患癌症却坚持将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融入演出、传递爱心鼓舞病友的深圳市凤凰涅槃艺术团团长郭丽英;投身助残就业帮扶事业、帮助2700多名残友上岗就业的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莹莹……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在深圳有很多,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也不断丰富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成为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楷模的涌现犹如暗夜灯塔令人鼓舞,但如何在精神文明之路上走得长远、走得稳当,机制的完善才是宽厚双桨。为此,深圳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通过公共文明、环境卫生、窗口服务、公共安全等指数监测,全方位、多角度检验衡量城市文明,让问题短板“无处遁形”;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诚信奖惩机制,让诚信意识流淌在深圳人的血液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志愿者之城”建设中,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完善组织体系,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文明常态。

通过机制的有效运作,深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用机制捕捉动态,定期对公共文明、交通文明、环境卫生、行业服务满意度等进行监测;用机制表彰先进,出台《深圳市道德模范礼遇和帮扶制度(试行)》,在入户办理、医疗服务、文化服务、基金帮扶、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道德模范礼遇和帮扶,倡导“好人好报”“德者有得”,激励各类善行义举。

用法治构筑创建文明城市的力量,让市民把法治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文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深圳以法治护航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数读文明

关爱行动

关爱行动已连续举办18届,成为深圳的鲜亮标识。至今,关爱行动累计举办爱心活动3.1万项,累计参与人数1000余万人次。

爱心献血

从1993年启动无偿献血工作至今,深圳累计无偿献血486万人次,献血量972吨,无偿献血人数和总量均居全国城市前列。

志愿者之城

截至2021年9月,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260万,占常住人口的15.3%,深圳成为“志愿者之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城市箴言。

图书馆之城

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710家,加上遍布全市的302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

■凡人善举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像雨燕一样逆风“飞翔”

记者初见张莹莹是在一个大热天的午后,穿着一身干练职业装的她坐在电动轮椅车上,从容而又自信。

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深圳市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张莹莹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大大的能量。日前,张莹莹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这是继丛飞、孙影、陈如豪吴清琴夫妇、陆建新之后,深圳涌现的又一名全国道德模范。

从一名只身来深打拼的大学生,到如今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者的多元化就业模式的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张莹莹出生于黑龙江宝清县一个大院子,她称自己的童年是蹲在地上爬行度过的。“我三四岁时,一场小儿麻痹症让我的下肢几乎丧失行动能力,只能蹲在地上握着双脚走路。”

幸运的是,家人在张莹莹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父母带着她辗转于全国知名的医院求医,初二时张莹莹已经能够拄着棍子站起来走了。高中毕业后,张莹莹来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读大学。大学期间,同学、老师也给予了张莹莹很多无私的帮助,张莹莹笑称:“我是在全校男生的背上读完大学的。”

2011年,张莹莹大学毕业,家人帮她联系好了县城的工作,学校也邀请她留校,而她自己想的却是要“飞得更高”——到深圳去闯未来。

张莹莹说,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暖意是来自深圳的志愿者。2011年,一个人来到深圳的她刚下飞机,志愿者就一路帮她提行李到大巴车上。

习惯了自己处理一切的张莹莹,深深感受到“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的人文氛围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大爱包容。于是,她也注册了义工号,多年来一直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残健融合。

2015年底,深圳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龙悦居面向残障者开放申请,张莹莹顺利通过申请。入住龙悦居后,张莹莹发现,有的残障邻居一时找不到新的工作,她便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帮他们介绍工作。很快,龙悦居小区陆续入住了330余名残障者。

随着对小区残障者现实需求的深入了解,转型做残疾人服务事业的想法被点燃。2016年,张莹莹和残障朋友创办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机构取名“雨燕”,意在表达残障者不被身体所限制,逆风“飞翔”,勇敢追梦。

2018年,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运营管理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该机构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障者提供资源链接、法律咨询、心理干预、人员代招等服务,开创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帮助和我一样的残障群体。”张莹莹说。

多年来,张莹莹带领团队创办了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在岗员工90%以上是残障者和残障儿童家属,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助力贫困地区残障者脱贫致富,探索出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

一路走来,张莹莹和她的团队凭借自立自强、助人为乐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信任,而深圳全社会营造的“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也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营造出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张莹莹认为,是深圳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温暖包容的社会氛围给予了她温暖,让她拥有了帮助更多人的力量。“深圳,是一座拼搏与奋斗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它不仅是一块创业的热土,还是一块爱心的高地。”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关键词: 示范区 深圳 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