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香港北部都会区②|依靠“双城三圈”,香港可以做什么?

航拍香港,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从南往北,从鳞次栉比的维港两岸高楼大厦,逐渐过渡到人口稠密的公营住宅,再到未开发的棕地、湿地水塘,似乎回到了农耕时代。然而,一过港深边界,却又是另外一番高楼大厦景象。

航拍港深两地。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这样的差异化景象,将有望在未来二十年里得到改变。香港发展重心正逐渐回到新界,尤其是新界北。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21施政报告提出,要在新界北构建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满足香港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

那么,依靠“双城三圈”,香港可以做什么?

告别“维港情结”,与深圳形成深层次互动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林郑月娥表示,在国家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示意图

这里的“双城”指的是香港和深圳,而“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其中港深双方不仅共同推动创科产业发展与合作的核心区域,在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的高端经济合作发展,乃至生态保育、居民日常生活都会有更深层次的互动。

可以说,“双城三圈”基本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北部都会区规划乃至“双城三圈”的提出,无疑给香港内部发展确立了一个“向北”的趋势,以此解决长期以来的经济转型和住房等民生需求。而另一层意义,则在于与新界北一河之隔的深圳形成深层互动,真正实现港深一体化发展。

正如林郑月娥所说,“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我想,从香港角度来看,这次的施政报告,是第一次在北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长远的规划概念。”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告诉记者,通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香港将进一步“拥抱”深圳,在北部能够建立产业集群,包括科技创新产业以及相应配套的一些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平衡,让香港的经济运转告别“维港情结”。

用“科创逻辑”对冲“金融逻辑”

纵观香港发展,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自沙田逐渐延伸到新界北部,但却一直难以改变以维港两岸经济为主的“南重北轻”格局。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在单一化的经济结构下,以金融业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业集中在港岛,承载着大部分的香港经济运转逻辑。

要打破香港现有地理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需要寻找另一个经济发展核心。对此专家普遍认为,北部都会区规划若能落实,将有望借助毗邻深圳的优势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北部都会区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从而打破香港地理发展不平衡格局,形成“北科创、南金融”。

“新田科技城”及周边交通设施规划构想

事实上早在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来,香港就驶入科创“快车道”,近年更推动在香港科技园设立专注于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的两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

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各项规划和基建工程正全速推进,在此次规划中也将与落马洲/新田一带地方整合为新田科技城,当中与创科相关的土地估计有240公顷。此举被认为有望打破科研及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用地制约,在未来打造出一个“香港硅谷”。

“现在能够有更多空间,让两地的创科企业在香港北部找寻更好的发展机会。”沈建法表示,香港各大高校基础研发实力雄厚,诞生了诺贝尔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但本土却缺乏创新转化应用、推广的能力;深圳在创新转化应用、推广上能力很强,也非常注重创新研发,双城的互动无疑是将各自优势实现叠加和互补。这对于改变香港当前以专业服务业为主的单一化经济结构,并在科创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生活科技、生物制品和一些高精尖产品、高增值产品。

“因为创客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只要你有新的产品新的想法,那么两地都一起来推动发展,是没有说存在竞争关系的,而是说使得我们两个城市变得更加强大。”沈建法说。

为城市发展确立一个长远的方向

作为我国最拥挤的繁华都市之一,香港一直受土地紧缺问题所困扰,因而衍生出来的产业结构失衡与居住空间紧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社会的繁荣发展。

在大规模填海迟迟难以推进的情况下,为满足长远房屋及经济需要,香港再度将眼光聚焦在毗邻内地的新界北。早在今年6月份港媒就曾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向香港立法会申请约10亿元,研究在新界北毗邻内地口岸、与深圳一河之隔的地区打造“卫星城”,发展创新科技及物流走廊等。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此次香港宣布打造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将近香港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可以说是香港土地开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革命性的超级大动作。这也深切改变香港长期以来以控地为主导的发展策略,深刻影响香港土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长期控地的策略,使香港人均住宅面积一向偏低,不少人居住环境不佳。

这种城市发展策略的改变,从交通规划中也可见一斑。

据林郑月娥透露,北部都会区的整合和扩容工作,会由以铁路为运输系统主要骨干所带动。港府探讨将东铁线延伸至深圳罗湖,并在深圳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跨境陆路交通方面,港深政府已成立“推动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共同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

毗邻的地理优势,北向进入内地的交通网络再完善,一系列通关便利措施推出,也将越发让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成为香港融入内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越发推动香港与深圳乃至整个内地之间的合作共赢。

“未来的香港,只要把握好深港合作新机遇,开创合作新天地,以深港口岸经济带作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切入点,将可以加速走入国家内循环发展的快车道,以此促进香港的繁荣发展,为港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香港经济学者、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这也是香港城市发展一个长远的新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实习生 黄诗淇

策划:王勇幸

关键词: 香港 双城 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