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香港北部都会区⑤|香港北部除了建住宅,“都会区”还会有什么?
作为香港的“边陲地区”,新界北大部分地区仍以农地、林地、湿地及乡郊地区为主,地理位置优势和土地发展潜力一直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而在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21施政报告中,香港计划在香港北部元朗区及北区构建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这将能给港人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说北部都会区新增的住宅单位是为了解决港人居住问题,那么用好北部毗邻深圳优势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则是让港人真正能够留在北部的重要规划。而随着香港、深圳融合的加深,交通便利化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未来北部都会区还将有望成为港人北上的重要窗口。
提供一个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活跃地区
房屋一直是香港的“老大难”问题。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到2048年香港将欠缺2600至3000公顷的土地;最新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8年。
记者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月6日发表的2021年施政报告分析,特区政府所指的建设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包含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万个住宅单位;此外,林郑提出会多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估计可提供16.5万至18.6万套住宅。连同前述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中所包含的住宅单位,以及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万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套,一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都会区内的工作岗位数也将由现在的11.6万大幅增加至约65万,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北部都会区首先希望解决的就是房屋问题。”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中,除去现有及规划中即将建设的居住单位,可以额外提供的单位将会让香港北部容纳多50万左右人口,一定程度上解决香港目前住宅不足的问题。
北部都会区预计作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又有哪些人会迁入北部都会区?
庄太量认为目前香港名校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在南部,对于一些中产以上的家庭,南部的成熟社区吸引力更大。所以北部都会区所除了融入现有人口之外,主要还是面对追随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短期迁入的科创界年轻人。未来随着北部社区的成熟,可能会吸引到更多香港市民,也包括一些退休后远离职场的老年人。
香港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自小在北区成长,也曾担任北区区议员十多年时间。一直致力于推动北部地区发展的他,对于香港北部的开发可谓期待已久。刘国勋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府在策略中已经提出,制定明确的政策及行政指引,将“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选址在北部都会区,相信将来不少公务员将会迁入香港北部。
在“双城三圈”的空间结构之下,刘国勋认为北部都会区将与深圳紧密合作发展创科产业,港深创科园与新田/落马洲一带将扩容及提升为“新田科技城”,透过聚集创科企业及支援设施,形成完整的创科产业生态系统。
“这将对未来港深在创科方面的合作起到推动作用,吸引大量创科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迁入。”刘国勋说。
北部不再越住越穷
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就开始自沙田逐渐延伸到新界北部开发新市镇,但北部却一直缺乏可以满足人口的职业岗位。
刘国勋告诉记者,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的2020年统计数据,香港岛中西区的人口为24万、33万个就业职位。但位处新界西的元朗区的人口有64万,三倍于中西区人口,就业职位却仅有8万个。“职住不平衡”的困扰,让很多港人宁可选择住在南部逼仄的劏房,也不愿意留在北部。
“这让之前的北部变成一个悲情城市,那里的人越住越穷,越穷越住。”庄太量认为这次北部都会区与之前新市镇最大的变化,就是布局的以科技创新产业作为香港新的经济引擎,利用毗邻深圳的地理优势,去深化两地合作,营造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更完备的创科产业链。“这也让北部都会区可以满足工作生活的要求,把人真正留住。”
在刘国勋看来,北部都会区需要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包括大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通过更清晰的产业政策措施,吸引创科、先进制造等龙头企业落户进驻,建立完整的创科产业投融资生态系统,从而优化香港的产业结构,促进新经济发展。
“尤其是要打破昔日先建厂房、后招租的模式,而是先聚焦政府主力推行的产业,并从中找出龙头企业,去吸引生产链的上游及下游、落户,自然衍生大量就业职位,可更快速及以更低成本推动区内居民就业。”刘国勋说。
回顾香港过去十年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邱达根告诉记者,目前香港科技创新公司已经有3000多家,与世界上人口差不多地区相比,其比例并不低,涌现出11家独角兽企业。但邱达根也指出,当前香港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很多都是基于香港原有的产业基础,例如物流产业、金融。
“下一步香港需要更加主动,确立类似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等创新方向,加大力度推动发展,并进行更多政策创新。”对此邱达根也非常看好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未来科技创新引擎,“因为那里毗邻深圳,可以用好内地的产业作为支撑,从而为香港的科技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例如大疆就是拿了两地的优势,未来香港发展生物科技等领域,也需要用好内地的产业基础,所以在北部会更有优势。”
人口重心变更将更拥抱内地机遇
在北部都会区的深层互动,还不仅仅在科技创新等经济领域。按照施政报告提出的“双城三圈”概念,将实现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
因此在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中,将会以铁路为运输系统主要骨干所带动。其中包括修建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把“北环线”向北延伸,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将东铁线延伸到深圳罗湖,并在深圳一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等。
“如果实现把铁路修到前海,对于在深圳上班的人士来说,新界北部也是一个居住的选择。”庄太量认为,随着香港深圳两地深层合作的加快,必将诞生大量需要长期两地往返的科创、金融人士。
刘国勋也认为,未来在“双城三圈”带来的紧密联系之下,若能加快增加两地基建联系,港深两地的人员往来必将会更加频繁,不难预见将有更多本地年轻人北上拓展经验,更多北部的港人去内地发展。
“事实上这种趋势现在非常明显。尤其是疫情影响通关后,很多从事科技创新的港人,已经搬到深圳工作和创业。”邱达根认为,未来随着北部都会区以及“双城三圈”的成熟,“港人北上”将不再有生活、交通上的障碍,也让港人可以拥抱更多内地发展机遇。
不过与此同时,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居民前来北部都会区发展,同样将更加便利。刘国勋指出:“届时,随着港深两地互补优势的融合发展,也将有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香港。”
“未来特区政府能尽快推出更清晰的产业政策,并积极加快发展步伐,相信同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香港北部将有望吸引更多来自大湾区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才汇聚。”香港北区区议员温和达认为,届时不单大量港人会北上内地去发展和居住,而且更会带动更多内地精英到北部都会区建立公司和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实习生 黄诗淇
制图:赖美雅
策划:王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