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活动”2021年度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
3月24日,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活动”2021年度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邀请业内权威专家、企业家代表共述养老话题。
抓机遇,借力新技术,构建新生态
国新APP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利明提到了“人口年龄中位数”,据陶利明研究员介绍,198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22岁,意思是22岁以上和22岁以下的人口基本是一样多的。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岁,去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已达41岁,短短4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就翻了一倍,预计2030年达到45岁,到2050年达到49岁,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2的话,2050年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或将达到56岁。“中国老龄化进展太快,可能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扭转。”陶利明感慨。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人民网原董事长马利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文化养老事业还有不少工作亟待提升和完善的地方。
陶利明表示,在人口年龄中位数小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包括医养方面的需求是有限的,但随着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老龄化快速发展,这方面的压力会非常大,因此整个经济结构就要转型升级,把速度降下来,把健康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产业目标提上去。
“要做好迎接老龄化挑战的准备,就是要具备抓住养老产业市场发展机遇的敏锐嗅觉,充分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养老产业生态,促进养老产业整体转型和升级。”马利说。
旅居养老成潮流,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学习是养老最好的方式”,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刁海峰说,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近些年,老年大学很火,甚至一座难求。刁海峰介绍,“老年大学里的课程很丰富,都是按需设课,现在大概有400多门课程,很多还是网红课。”
相对于学习,有的人选择了休闲,去旅居。“老年人对旅居养老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50后’老年人消费力比较高,他们既想欣赏自然风光,又想享受到文化和康养的特色。”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年宜居养生委员会执行主任于贵红说,这也就对旅居养老有一定的要求,现在中国的旅居基地布局也在不断扩大,海南、云南、浙江等都是热门区域。
现在还流行“文化旅游”,刁海峰说,这个在老年大学里叫“游学”,有国内游、全球游,老年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边旅游边充实丰富自己,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促进老年文化事业发展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助理李晨玉认为,在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当中,文化养老是一种与物质养老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养老方式,也是实现“老有所乐”“积极老龄化”这一老龄工作目标的题中之意。
“2016年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工程首次启动的时候,我曾说过这项公益工程将播下敬老、爱老、文化养老的种子,将通过举办多项公益活动,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打造老年文化建设平台,推动老年文化事业发展。5年过去了,取得了阶段性的、卓越的成果。”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说。
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工程组委会主任张运防介绍,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活动,通过举办舞蹈、歌唱、器乐演奏、戏曲、武术太极、走秀等文体项目,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满足了数量庞大的中老年群众的多元化养老、文化需求,并为中老年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结交朋友、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截至2020年,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共举办活动2000余场。
最美夕阳红·全国养老产业文化惠民公益工程组委会委员王启跃说,2021年度最美夕阳红活动有三点规划:第一,继续沿用以往多种形式,做好文化、文体、文艺这三种主体的活动内容;第二,深化形式多样的最美夕阳红嘉年华活动,增加趣味性和适应性;第三,今年将组织文艺巡演等活动,让更多老年人参与进来。
“广大老年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证明了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时期。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更加坚信养老产业、文化事业大有可为。”张运防总结到。
关键词: 老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