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生命屏障 新疆 258万户老乡住上抗震房

新疆地震活跃,当地努力防震减灾护民生: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提升群众住宅抗震能力;开展震情研判,为工程选址规划提供依据;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建成紧急救援队。“防”和“救”二者结合、做好准备,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沿着北天山脚下公路穿行,走过一段单调灰黄的戈壁,眼前突然出现一排排齐整的黄色平房,在蓝天映衬下甚是好看。这就是托里镇的乌兰旦达盖村。

这里曾经历考验:2017年,精河6.6级地震来袭,大地震撼,连4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都有震感。乌兰旦达盖村距震中仅约30公里,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几近神奇的是村里无一人在地震中丧生,仅有两名村民受伤。

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多条大断裂带分布其间,地震活跃,6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则有5次左右。正因为熟悉这样的情况,当地努力探索,寻找防震减灾的有效方式。

建设安居工程

竖起生命屏障

上午阳光正好,乌兰旦达盖村村民阿·斯尔格林正清扫屋子、进进出出忙个不停。她的房子墙体厚实,钢筋水泥构成四梁八柱,达到了八度抗震标准。

3年前,6.6级地震发生在早晨7点多。当时,阿·斯尔格林在给房子做最后的装修,正准备倒垃圾时,地面一阵剧烈晃动,她拔腿就往外跑。等从惊慌中缓过神来,她急忙赶回去看房子,里外瞅一圈,只有小块墙面脱落。她起初有些不敢相信,又上上下下仔细看一遍,确定“一条裂缝都没有”,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震后,一些村民到阿·斯尔格林家询问。那时,当地一些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几根木头就撑起了房子的框架。再旧一些的屋子,甚至是干打垒房。那是在地上挖个坑,倒上水、添些草,和成黏土,再夹在薄薄的木板中间垒出来的屋子。“震后就是因为这样子房子的倒塌,造成了村民受伤。”托里镇镇长尼加甫惋惜地说。

尼加甫告诉记者,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建的房子,地震中都完好无损。叶里斯南也肯村靠近乌兰旦达盖村,村里经过抗震改造后的幼儿园和村小学教学点,成了震后村民的临时住所,在灾后救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这两个村的房屋都达到了八度抗震标准。2018年10月,精河又发生5.4级地震,村里房屋岿然不动,尼加甫也放心了。

坚实的房子,是抗震的第一道屏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4年启动抗震安居建设工程,目标是通过提供资金补贴及建房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民众住宅抗震能力。

如今,抗震安居工程成了农村安居工程,名字几经变迁,抗震的要求从不打折扣。目前,每户最低2.85万元补助金额,村民负担轻了;政府提供建房设计图纸,派专人指导监工,一旦验收不合格,就推掉重来,当地干部连带受处分。村民担心少了,建抗震房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截至2019年12月底,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已完成约258万户。2020年底,力争基本覆盖全自治区。

“现在,完成农村安居工程的地区,基本可以做到5级地震不伤人。有的地方发生5级地震,县乡一级基本不用启动应急预案,老百姓生活不受影响,该种地的种地,该上班的上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党组书记张勇说,这是安居工程给他的信心。

精准研判震情

打好预报基础

见到胡伟华时,这位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的负责人刚从野外勘察回来。

有人说,新疆地广人稀,地震损失自然小。胡伟华认为不尽然:新疆的活动断裂带主要发育在山前地带,破坏性地震集中在这里,人口密集的绿洲也在这里。

地上建结实,也得把地下搞清楚。断裂带延绵十几甚至数百公里,需要调查清楚,哪里可以建房、哪里应该避开,应该达到多高的抗震标准,要根据活断层探查结果,做出科学规划。

“根据对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我们为正在修建的格库铁路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合理的抗震设防参数。”胡伟华说,近年来,新疆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为500多项重大工程选址、规划给出了抗震设防建议。

把地下搞清楚,研究活断层只是手段之一,更多的是借助精密仪器,监测地下介质结构、地壳垂直和水平位移以及地下流体、地磁等信号的变化信息——它们的任何极其微小的变动,都可能是地震的前兆。

虽然距县城车程只有约20分钟,但陪伴精河县黑山头地震台的,除了几栋旧房子,就是茫茫一望无际的山地戈壁。

新疆地域广,高密度建设台站还不现实,但在关键区域,自然条件再艰苦,也要争取监测不缺位。精河县地震局局长齐建告诉记者,精河县位于北天山中西段,西有伊犁地震局和温泉地震台,东有乌苏地震观测点。如果没有精河观测台站,中间将出现300多公里观测空白,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将受很大影响。

2017年前后,精河观测台站监测到的中短期异常特征信息,成为研判精河地震的关键。

为更精准地研判震情,从2011年开始,在新疆地震局喀什基准台形成了“两地三方”联席会商制度。新疆地震局喀什基准台、新疆喀什地区地震局、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震局三个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汇聚在一起,根据各自所掌握的资料,对南天山西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地震趋势做出研判。像这样的会商,新疆地震局喀什基准台工程师桂荣每年都要参加几次。

“我们基准台的特长是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地方台覆盖面好,能够到现场勘查。联席会商能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桂荣说。

桂荣告诉记者,2018年初,阿图什市市民反映,地下有嗡隆隆的声音,担心是强震的前兆,一度引起恐慌。经过会商研判认为,地声由一次2.8级地震事件引起,不是强震的前兆。相关部门将这一研判结果向公众说明,消除了人们的顾虑。

培养自救能力

做好救助准备

感到地面在摇晃后,叶里斯南也肯村村民兰英英立刻想到,“是地震了!”她让儿子赶忙把老人和小孩从屋里背出来。这是兰英英在3年前精河地震中经历的紧张时刻。她和家人往外跑时,看到村里人都向空地集中,这让她在惊魂未定中有了一丝安全感。

“多亏了村里教过我们。”兰英英说。记者了解到,村民危急中下意识的判断,是当地干部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的结果。

“躲避地震,第一反应非常重要。在自救的黄金时间,能快速做出正确判断,需要平日潜移默化的教育。”张勇介绍,近些年,新疆将防震减灾力量下沉、关口前移,提升居民应急意识,传播防灾减灾知识。

据悉,新疆有200多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00多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30多个防震减灾的科普场馆,每年近200万人次接受防震科普教育。在新疆各地,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是中小学校定期的“必修课”。

危机意识催生出更广泛的安全意识。如今,新疆部分位于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已经用上了最新的减隔震技术。

精河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门诊综合楼,工人正在抓紧施工。这栋4层高、占地4000平方米的建筑,安装了36个减隔震支垫,它们将大幅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像这样采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精河县已经有20多万平方米。

注重培养自救能力,也着手做好救助准备。物资装备配备、应急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抗震救灾效果。张勇对记者说,新疆建成了室外应急疏散场所600余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100余处。遇到大震,有了较好的抗震救灾响应能力。

他说,这些年,地震部门与职能机构合作,依托消防、武警医院,建成了自治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依托武警新疆总队,建成武警新疆总队应急救援队。在喀什,当地地震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要建设一个国际地震救援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完成了现场实地评估工作。

“‘防’字要做好,‘救’的准备也少不了,两者要结合,这是我们防震救灾的心得。”张勇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