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黑鸭跨界谜尚做彩妆 时尚营销能否拉拢年轻人在线消费
在周黑鸭频繁发起针对年轻人的时尚互动背后,是品牌电商等新渠道销售占比的增长不足。周黑鸭日前通过官方微博宣布与韩国美妆品牌谜尚达成跨界合作推出了限定彩妆套盒,其中包括口红,眼影和气垫BB霜。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款联名彩妆套盒也经常被周黑鸭用作与粉丝互动的奖品。周黑鸭也将这次跨界作为与年轻消费群体互动的契机。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跨界合作在餐饮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将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但周黑鸭当下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营销,而是当前周黑鸭过重的发展模式造成的成本压力让周黑鸭业绩连续下滑,跨界合作这样的营销方式对拉动周黑鸭业绩的效果并不会非常明显。
跨界彩妆礼盒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从今年2月,周黑鸭就开始不断在其官方微博为这款联名彩妆礼盒预热,并且将彩妆礼盒作为与粉丝互动的礼品有一个月之久。这款礼盒的包装以明黄色为主,在包装盒上有明显的周黑鸭LOGO。从天猫平台上周黑鸭食品旗舰店的在线销量来看,页面显示该款礼盒套装价位为228元,可享店内优惠券10元,目前有708人付款,商品评价301条。
北京商报记者就周黑鸭跨界彩妆一事联系到周黑鸭相关负责人,了解彩妆具体发行多少套以及未来是否还将继续发行的具体情况,截止记者发稿前,对方未给予回复。不过,谜尚方面将此次与周黑鸭达成跨界合作的原因解释道,跨界合作,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样化、更有新意、更有活力的品牌及产品体验。跨界合作是一种迎合当下趋势,品牌在和消费者互动上的不断尝试和创新。此次合作亦是因为双方在目标客户群体上有较高的重合度,同时“爱美”和“爱吃”也是当前年轻女孩的共同追求。
这并不是周黑鸭第一次跨界美妆界,去年6月份周黑鸭就与御泥坊联名推出了“小辣吻咬唇膏”,据了解,口红系列共有三个色号,这三个色号被网友戏称“麻辣”、“中辣”、“微辣”。除此之外,天猫国潮行动和周黑鸭推出“鸭韵食光,我为诗狂”定制礼盒,企图利用诗词+周黑鸭+电音进行跨界营销,结果显示,周黑鸭此次多元跨界销量比较可观,数据显示,周黑鸭旗舰店在5月24日开售当天店铺销量10分钟内突破10000件,礼盒超过4500件。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周黑鸭近两年频繁尝试各种线上营销方式,与彩妆品牌跨界合作也并不是第一次,可见周黑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群体的意愿,同时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品牌看起来更加年轻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更强。
营销解困重模式?
但事实上,周黑鸭当前的所面临的问题似乎并非这样“花哨”的市场营销就能缓解的。
3月27日,周黑鸭发布2018年度业绩报告。年报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营收32.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归属本公司所有人应占利润为5.4亿元,同比下降29.1%。
另外,截止去年12月31日,周黑鸭全国自营门店数量达到1288家,相比2017年的1027家,一年新增了261家店。
周黑鸭仍然没有放缓开店的速度,但周黑鸭的营收和利润却在不断下滑。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周黑鸭已有的销售渠道中,来自周黑鸭自营门店贡献的营收仍占据周黑鸭绝大部分营收来源。据周黑鸭财报显示,2018年周黑鸭通过自营门店渠道营收占总营收的86.5%,相比2017年上涨1.7个百分点。
相反,电商等渠道所占比重却没有明显的发展并且显示出轻微的下滑趋势,从2017年的10.6%下降到去年的9.4%。这也意味着,周黑鸭目前仍然依赖线下自营门店的模式没有改变,哪怕周黑鸭在通过各种线上营销方式向线上引流,但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周黑鸭业绩承压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周黑鸭坚持的“直营模式”,周黑鸭上市后最主要的动作就是加速扩张开店,并且对门店选址有很高的要求,这对于休闲食品品牌而言模式过重,这个问题也将会随着周黑鸭的继续扩张而越发严重。
被沽空影响难消
就在周黑鸭公布2018年财报前,周黑鸭与沽空机构EmersonAnalytics之间的多回合交锋让周黑鸭陷入“夸大销量”的信任危机。
此前,EmersonAnalytics曾连续两次发文直指周黑鸭门店存在短时间内挂单,随后再经过很长时间(一小时)再完成订单,并且很多被挂单的订单会在该店盘点后背打印出来,作为次日该店的交易订单,并认为周黑鸭此举的“唯一目的是夸大销售量”。
周黑鸭方面对于此事的最新回应就是3月14日发布的澄清公告,控诉该机构文章《theDarkSideoftheDuck(鸭子的黑暗面)》混杂不实错误,旨在操控股份价格并损害公司声誉。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暂不论周黑鸭是否真的存在“刷单”行为,周黑鸭当前的发展模式已经限制了周黑鸭的发展和业绩增长。朱丹蓬也认为,周黑鸭当下在产品研发方面已经出现乏力,这对于周黑鸭长久发展非常不利。周黑鸭想要扭转目前的业绩颓势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大量收缩门店必然会引起投资人恐慌,但如果继续以此方式发展,那就将面临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